冬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而吃汤圆则是冬至节的重要食俗,正如民间所云:“吃了冬至节汤圆多一岁”。
汤圆,最早为元宵节令食物。明清以后,江南风行冬至节吃汤圆,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卷十一,曾记载苏州有此俗:“比户磨粉成团,以糖肉果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名曰‘冬至团’。”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北京任翰林编修时,每届冬至节,念念不忘江南的汤圆,并在日记上记着:“夜搓丸(即做汤圆)”。如今,冬至节食汤圆在我国尤其是江南地区盛行不衰。《浙江民俗》中称,在温州,冬至也叫“冬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同食汤圆或麻糍。在台湾也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台湾叫做“圆仔汤”或“冬节圆”,有红白两种。冬至节前夜晚饭后,全家大小围着一张大桌搓圆仔。冬至清晨,先以煮熟的圆仔汤三五碗供奉厅堂、灶头等地,然后全家吃圆仔汤,有团圆和添岁之意。
汤圆,随着烹饪技艺的发展,其品种日益丰富,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汤圆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汤圆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依粉料来说,则有糯米、高粱等品系。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汤圆名品辈出,着名的如湖南长沙的姐妹汤圆,雪白晶莹,香甜味美;浙江宁波汤圆,馅多皮薄,肥糯不腻;上海的鸽蛋汤圆,小巧玲珑,清凉甜糯。而擂沙汤圆,形美色艳,豆香宜人;四川彭水的心肺汤圆,鲜香可口,风味别致;安徽的正福斋汤圆,制作精细,滋润香甜。此外,台湾的菜肉汤圆、温州的县前汤圆、苏(州)扬(州)的虾肉汤圆等,也诱人馋涎,为食客们喜爱。
汤圆不仅是冬至节美食,也蕴含着隽永的文化内涵。汤圆为圆形食物,取合家团圆之意;以糯米粉为原料,是因糯米黏性强,象征一家人团结紧密;以糖为馅,表示全家团聚的美满幸福;用沸水煮汤圆,寓意这种团圆经得起折腾;水浊圆子白,又象征全家团圆高尚纯洁。在温州吃冬至汤圆时,大多喜欢两个两个地吃,取成双之意,图个吉利。冬至节食汤圆在民间还含有添岁之意,每届冬至节,若有亲人离家未归的,总要把冬至的糯米粉留些下来,以待亲人回乡时补吃一顿,以示新年添了一岁。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情真意切,激起了人们的无限情思。
“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节”。冬至节前夜,阖家大小围在一起搓汤圆,煮汤圆,其乐融融。冬至清晨,团团圆圆地品味一碗滚圆、美味的“冬至圆”,情趣盎然,为欢度传统节日平添几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