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发展土豆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资源环境和粮食安全问题。如今的中国,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地平整,一年两熟三熟的江南华南地区,大部分都发展工业,不肯再种田了,因为种田太辛苦,而收入又太少。看看江浙一带,连片城市,水稻田的数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北方地区却又因为水资源供应不足,无法大量种稻。比如北京曾经有一百几十万亩的优质水稻田,现在几乎全部丧失,因为水资源严重短缺,居民使用的水都要靠南水北调,哪里会有大量的水来种水稻呢?
相比而言,种土豆就容易许多,它对水资源要求少,对土地的质量要求也不高,生长期短,产量又高,相对于“一生”要用至少六七种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的水稻,土豆还不需要太多化学物质帮忙。这样的好东西,对我国这样环境资源紧张的国家来说,当然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食物选择。
其实多年之前,土豆甘薯等薯类食物曾是公认的主食,是在米面粮食不够吃的时候用来果腹的食物,所谓“薯豆半年粮”。当年徐光启做《甘藷疏》,希望大力推广种植甘薯,就是看中了甘薯生长快、能救荒的特点。西北一些山区食物品种很少,一些贫困家庭依赖土豆来供应主食和蔬菜两方面的营养。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薯类食品被很多人看成是贫困的象征,是穷人的食物。一旦生活好了,就不再碰它们。
随着生活的改善,人们渐渐重新想起薯类,却不再是用它们作为主食不足的补充,而是用它们做成各种美味小点,美味菜肴。要想让贫贱的薯类变成餐馆酒楼的美食,无非是向里面加糖、加盐、加油,或者配合肉类一起食用。和五花肉相配的芋头蒸肉、和鸡肉相配的芋儿烧鸡,和牛肉相配的土豆烧牛肉、咖喱牛肉卤,和豆沙相配的山药小点、和糖配合的拔丝山药,还有炸红薯片和炸红薯饼,还有炸薯条和炸薯片,都是人们喜爱的美食。
问题是,正是这样一种变化,让人们对薯类的评价大大下降。在想到薯类的时候,人们总会联想到甜食,联想到油炸食品,联想到高脂肪的肉类。在吃完了精米白面,吃完了大鱼大肉之后,再吃加了糖吸了油本身又含有淀粉的薯类,恐怕难免会招来肥胖的麻烦。
薯类们这个冤啊——它们虽说淀粉含量比普通蔬菜高了一些,但却是货真价实的低脂肪高纤维食品,它们的脂肪含量还不到0.5%,比面粉还要低。论淀粉含量,它们一点不比米饭馒头高。比如土豆的淀粉含量仅有20%左右,比白米饭(25%以上)还要低,而馒头中的淀粉含量高达40%左右,面包就更高。既然敢吃米饭馒头,为什么不敢吃土豆当主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