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讲究客观认真精神,要符合逻辑需求,否则容易引起误解,进而影响到具体的社会实践。30年前,中国人对慢性病感触还不是很深,然而今天,已经是深有体会。发端于40年前的世界减盐潮流,至今在中国已经形成巨大的社会需求。从政府推进的减盐工程,到专家机构的权威发布,全民减盐俨然已经是中国人的焦点话题。
然而,世界减盐绕不开一个悖论,即减盐去味,结果是即便减盐有益于健康的知晓率大幅度提升,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减盐的老百姓其实相当有限。人们把健康与美味对立起来,认为减盐就要降咸度。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即什么是盐,或者说是食盐。按照一般理解,食盐就是氯化钠占主体的矿物质有效提取,它有咸的味道,是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元素。然而,从人类美食文化的角度而言,食盐更多的就是味道,即咸味,“百味盐做主,百善孝为先”,中国的老祖宗一开始并不了解食盐就是氯化钠或者氯化钾。
世界减盐运动的实质是减少钠摄入量。“钠离子的强吸水性”导致了食盐是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也就是说,低钠的需求才是当下世界或者以往几十年来减盐运动的实质。低钠和减盐是一回事吗?严格来说,既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因为世界卫生组织一直以来号召的就是钠与盐的配比,但实际上,人类是很难做到既低钠又减盐的。低钠是健康需求,不能减盐是美味需求。
因为,一般而言,盐就是咸的代名词,1万年前,人类人均日食盐量不足今天人们的十分之一。换句话说,人类对咸味的适应与追求一直在增长,要想一下子减掉一大半,除非口味的生理功能能适应。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很难适应。所以,低钠的健康需求无法对接要求不减咸的口味需求。低钠减盐比较难实现,而低钠不减盐有可行性。
也就是说,谁能够解决低钠不减盐的问题,实际上才是解决了大众的普遍需求问题。“低钠不减盐”不仅兼顾了健康需求,也兼顾了客观实际。
40年的世界减盐运动,之所以难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可能根本的原因就是看似合理的“问题描述”,却因为很难实现而被长期无视。那么要想在全球引领世界减盐运动的潮流,提出“低钠不减盐”或许更有可行性和容易被公众接受,适应几千年所形成的味觉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