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有关成年人和儿童糖摄入的指南,此指南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摄入过多糖分问题的关注。
“这里是指什么糖?哪些糖需要限制?包括水果中的糖吗?包括果汁吗?包括蜂蜜吗?我日常不怎么吃甜食,难道也会摄入很多糖吗?”很多人都对这些问题都感到很困惑。
WHO所说的这些糖,并不包括新鲜完整水果中天然存在的糖,不包括奶类中的乳糖,也不包括粮食谷物和薯类中的淀粉。这些糖是指人类制造食品时所加入的蔗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葡萄糖和果糖等,也包括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淀粉糖浆、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甜味的淀粉水解产品。纯水果汁、浓缩水果汁和蜂蜜也需要限制,尽管它们都给人们以“天然”和“健康”的印象。
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WHO强烈推荐人们终生限制游离糖的摄入量。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下,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5%以下。那么,“每天摄入总能量的10%”到底是多少糖呢?
对于轻体力活动的成年女性来说,每天的总能量(热量)摄入推荐值是1800千卡,10%的总能量就是180千卡,相当于45克糖。如果把这些糖的量再限制到一半,就是22.5克。
处不在的“隐形糖”
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就可使人体摄入52.5克糖,这显然已经超过了WHO所提到的45克糖的限量。大部分市售甜饮料的糖含量都在8%—12%之间,基本一瓶就会超量。
可能很多从不给孩子喝可乐,只喝纯果汁。但前文已提到,纯果汁也不在可以随意饮用之列。比如市售纯葡萄汁的含糖量在16%—20%之间。即便按16%来算,一次性纸杯1杯(200毫升)就含有32克糖,已经超过了22.5克;而市售的大瓶500毫升装,含量达到80克之多。
另外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高糖产品——乳酸菌饮料。目前市面上的乳酸菌饮料都是以健康饮品的形象出现,而且经常会号称“零脂肪”。但它们也同样存在高糖分的问题,含糖量通常在15%以上。仅按15%来计算,喝340毫升这种市场上中等规格的乳酸菌饮料,就会摄入51克糖,远远超过了22.5克。
很受女性欢迎的红枣浆、蜂蜜柚子茶等饮品也都加入了大量的糖。蜂蜜中含糖量通常在75%以上,当然也需要严格限量。很多人早上用1大勺蜂蜜冲杯蜂蜜水,也会摄入20克以上的糖。还有红糖,它的含糖在90%以上,虽然红糖比白糖含的矿物质多一点,但毕竟糖含量非常高,并不提倡每天大量吃。
焙烤食品和面点一向都是糖含量的大户。市售甜面包、甜饼干中通常加糖15%—20%,即便是自己动手焙烤,很多配方中的糖也足够多。如果用8%的糖来做点心,仅仅能尝出一点甜味。江南一带常吃的松软小馒头、小包子、奶黄包之类,面团里都要加5%—8%的糖,吃起来才觉得可口。
日常家庭调味也要注意,稍不小心就会吃进很多糖。比如很多人喝八宝粥一定要放糖;喝咖啡要加糖;做红豆沙、绿豆沙要加糖;银耳汤要用冰糖煮;梨汤要用冰糖炖;吃粽子要加糖;汤圆里面也有糖;做鱼香味的菜都要放糖;拌凉菜为了中和醋的酸味常常放点糖;红烧菜为了增鲜提色要放点糖;很多家庭炒番茄鸡蛋都要放糖;糖醋类的菜放糖的数量相当可观,如果是荔枝肉之类浓甜菜肴,没准其中的含糖量能高达15%。
由此可见,要把每天吃糖的量控制在一日热量的5%以内,真的是件相当难的事情。
“隐形糖”的危害
摄入过多的糖就好比呼吸浓重雾霾的空气,虽然不会马上要人命,但长年累月多吃糖,就像每天都呼吸被污染的空气一样,有很大可能会让人提前患病。
多项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的游离糖不但会损伤牙齿,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肾结石、痛风等风险。
小健康小贴士
1.日常尽量不喝各种甜饮料;
2.直接吃水果,市售果汁和鲜榨“原汁”应控制在一杯以内。自榨果蔬汁时尽量多放蔬菜,少放水果,避免含糖过多;
3.乳酸菌饮料限量饮用,认真阅读食品标签上“碳水化合物含量”一项(乳酸菌饮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为添加糖);
4.如果每天要喝一杯红糖水或蜂蜜水,就最好远离其他甜食、甜饮料,饼干、巧克力之类最好不吃;
5.喝咖啡尽量少加或不加糖,喝牛奶、豆浆也不要加糖;
6.如果某种产品号称“低糖”或“无糖”,那么要看看它是否达到营养标签上说明的标准(100毫升液体或100克固体中的糖含量低于5克为低糖,低于0.5克才能标注为无糖);
7.焙烤食品尽量控制数量,自己制作面点时尽量不加糖;
8.尽量不要养成喝粥加糖的习惯。甜汤要少喝,做菜放糖最好限制在不明显感觉到甜味的程度;
9.小心“营养麦片”和各种“糊粉”类产品中所添加的糖,其糖含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