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新浪算是中国互联网门户重要品牌,但是,强大品牌价值的背后,却不断有各类资本风涌而至对新浪进行把玩。
继盛大突袭新浪以来,新浪易主的传闻就断断续续,时有耳闻。 2006年开春,新浪可能易主的传闻再次风起。这次夺“浪”的快枪手众口一词锁定在TOM身上。就在TOM收购新浪传言慢慢散去时,一个真正的收购者出现了。
4月14日下午,搜狐IT报道称:“根据新浪周四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一名买家已经收购了新浪6.4%股份。根据当日的26.55美元的股票价格计算,本次收购耗资大约9106万美元。”据悉,收购行为发生在4月10日,买家名为Michael Gleissner,来自美国迈阿密,德国籍,其在香港的联系地址是:10/F Chuk On Building 23 Mercer Street Sheung Wan Hong Kong SAR。
截止到3月31日,盛大网络是新浪最大的股东,拥有18.43%股份。四通拥有4.7%股份,美国金融服务公司Legg ason下属各部门总共拥有与四通高科基本相当的股份。该买家凭借6.4%股份一跃成为新浪第二大股东。
一时间,“内忧外困”似乎束缚起新浪。
内忧一:管理层分崩离析。2006年是特殊的一年,新浪管理层频繁震荡。CEO汪延似乎离公司控制和管理权越来越远,其不再抛头露面,更多的是新总裁曹国伟走在大众媒体面前。
3月7日,姜丰年辞去了新浪联席董事长。
3月31日,新浪COO林欣禾正式离开新浪管理层,仅保留新浪董事职位。
2005年曾经因为盛大突袭而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新浪管理层,如今已是分崩离析,各有归处。或投身风投行业,或另立山头与新浪形成间接竞争的态势。
内忧二:执行层军心不稳。作为新浪的员工,其心情更是复杂。任何竞争对手都可以拿收购新浪说事,每次陷入绯闻总是要向圈内好友和家人逐一进行解释。作为新浪运转和维护的真正执行人,时不时接到类似问询电话,不断重复固定格式的解释说辞,心中的不悦必然不少。其结果自然影响到基层员工工作的情绪和效率。
内忧三:业务开展乏善可陈。新浪2005年的财报尽管整体还算不错。但是,从业务层面进行分析,新浪的各项业务都显现出某种危机。
新浪2005年最大收获莫过于广告。这再次证明新浪品牌的实力。但是,新浪的优势却在不断丧失。
在内容建设方面,随着新浪不断与奥运会、世界杯等重要国际赛事失之交臂,在最成熟的体育营销市场,新浪已经落在其他竞争对手的后面,比如搜狐。
在无线业务来看,3G以及各种电信增值业务的不断成熟,无线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将来互联网的竞争或收入来源都会集中到掌上。但是,2005年的无线业务,新浪交出的成绩单很难令人满意,迅速崛起的TOM在线已经完成无线航母的打造。无线业务很难再次成为新浪的收入支撑。
在网游业务来看,新浪逐渐淡出网游市场的迹象越来越明显。3月底,新浪《天堂》游戏合作伙伴韩国NCSoft公司发布公告称,已从新浪手中购得双方合资公司51%股权。尽管新浪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浪没有退出和放弃《天堂》的运营,但是,事实总是能说明一切,新浪即便未退出《天堂》,但是,新浪从网游市场收回的银子自然减少。
从上到下,新浪都散发出一股令人心痛的气息。
此外,新浪被各种外部力量纠缠。
外困一:竞争加剧。其他门户网易、搜狐和TOM因为没有新浪复杂的而稀释的股份结构,可自由调整线路和快速出击。内耗浪费的时间越少,赢得竞争的机会就越大。各大门户都对新浪的品牌垂涎三尺,新浪绯闻男友TOM王雷雷更是直言,“爱新浪”。其他门户都在集中力量抢夺新浪曾经占领着的地盘。
外困二:投资拨弄。盛大突袭,TOM绯闻,还是如今的德籍投资人,不管最终的收购主角是谁,但是,新浪不断被资本拨弄的感觉总是让人感觉有鲠在喉。名门闺秀的新浪,受到来自不同层面和阶层的骚扰,而且只要有钱就能娶走新浪。新浪强大的品牌价值和资本意志形成强烈的冲突。并且注定的结果是,资本至上而不是贞操或品牌至上。
内伤伤心,外伤伤骨。新浪原总裁兼CEO王王志东近日在某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后来风险投资的介入,没有一次次地利用资本市场力量,新浪早就‘死’掉,办不下去了。”
这种说法似乎与闹得满城风雨的社会新闻“女教师卖淫支持弟弟上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资本的意志总归大于贞操或品牌的价值。
如今的新浪,再次陷入你争我夺的游戏中,投资商们不断拨弄,管理层似乎不再团结,执行层可能心慌(任何收购传闻都可能对自身的待遇和利益产生影响),谁能保证新浪或新浪品牌不会在你争我夺中堕落了呢?
毕竟品牌的背后是人(员工)的支撑,当员工失去信心选择逃离,或独立或加盟竞争对手,那么人去楼空的品牌价值自然只剩一个壳。
念完新浪,我们眼中依旧饱含泪水。
TAG:|营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