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大型零售商依靠自己的强势进行“价格逼宫”的行为,并非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从短期来看,受伤害最大的是生产厂家,对商家是有利的;但从长远来讲,对零售
第一,终端尚未达到寡头垄断的地步。很显然,一个地区的商家绝对不可能只有一家,就家电连锁企业来说,有国美的地方可能就有苏宁,还可能有顺电或者其他大型的连锁家电零售商。如果某零售终端经常用一个低价的产品来吸引顾客,那么消费者就会对这个终端商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好像你不搞超低价促销,那就不是你了,顾客反而会转投其他零售商。但要是为了讨好顾客而长期促销,零售商的利润必然会受到影响。
第二,零售商必然会遭到生产厂家的反抗,甚至遭到强势厂商的“封杀”。因为零售商不顾与商家签订的合约而随意降价,遭到商家反击的例子比比皆是。可口可乐就一度停止给家乐福供货,茅台也曾经“封杀”过不遵守自己价格体系的终端,都是很好的例证。对零售商来说,一旦真正有影响力的强势品牌退出,譬如格力退出国美,对格力来说,毋庸置疑,肯定减少了销售收入;但对国美来讲,难道就没有损失吗?很显然,在空调卖场,少了格力这个“大哥大”,肯定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卖场不够强势,零售商的品牌形象和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第三,厂家给零售商的支持也会越来越弱。面对商家的“价格逼宫”,有些厂家可能并未采取过激政策,但他们也不会没有反应。一个很直接的作法是,他们可能会因此减少或者取消之前给予商家的种种优惠政策。众所周知,有些厂家给商家的支持力度很大,譬如广告支持、政策支持、新产品支持等等。但是,如果作为商家,你竟然拿这家生产厂商的产品“开刀”,厂商怎么可能会继续尽全力支持你呢?
第四,与其他品牌谈判的砝码会降低。你伤害了一个强势品牌,这个品牌一怒之下撤出你的地盘,很有可能,在你这个零售终端,就有了另一个品牌一家独大,形成寡头垄断地位。假如说,在这次百事可乐被“价格逼宫”的事件中,百事可乐撤出了烟台振华超市,可口可乐就成了这个超市中饮料品牌的“寡头”。这绝不是好事!因为可口可乐也极有可能不会像原来一样支持振华超市,道理很简单:这里没有我的竞争对手,是我一个的天下,你不卖我可口可乐,卖谁呢?这样,在双方谈判时,可口可乐的谈判砝码无形中就加重了,很可能,先前给予超市的广告费,再谈判时就会取消了;先前的促销支持,也可能会减弱或者没有了。毕竟,在商言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第五,会引起消费者的质疑甚至拒买。一种商品在某个终端价格太低,甚至低于进货价格,消费者肯定不会认为商家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在做“活雷锋”,他的第一反应,极有可能是对商家的这种作法产生质疑。他甚至会怀疑商家卖的是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他还可能会想:与其买这个产品担惊受怕,不如换一种吧,买哪种都是买啊。因为消费者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既不能完全揣摸商家的心思,也无法辨别产品的真伪,他只会凭着自己的感觉行事,采用最安全的方式,让自己买到最放心的产品。这种质疑和拒买,会使商家的品牌受到损害。
鉴于这种种不利因素,看来,商家在谋划“价格逼宫”事件时也应该细细思量,要真跟厂家大动干戈,在伤害了厂家的同时,对自己确实也没有什么好处。要知道,这种利益的博弈必须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点,才能使厂家和商家双方都获得良性的发展。
附文:
有代表性的“厂商博弈”案例
案例1:国美VS格力
2004年2月24日,成都国美擅自降价,格力空调停止供货。3月9日,国美向各地分公司下发了一份“关于清理格力空调库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分公司将格力空调的库存及业务清理完毕。格力总部则反击称:如果国美不按照格力的游戏规则处事,格力将把国美清除出自己的销售体系,斗争升级。3月11日,国美在全国卖场清理格力空调。国美、格力交恶由此而生。之所以敢与国美这样的大型零售终端叫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格力电器遍及全国的几千家专卖店和专营店。
案例2:王鸿翥VS药品供应商
2005年7月,苏州雷允上药业旗下的王鸿翥成功变身“PTO超低价药店”,吸引了不少顾客。此后,药品生产商们迫于其他药店的压力,另外他们也不希望王鸿翥的降价把市场搞乱,于是纷纷找上门来,要求雷允上把王鸿翥药店的药价涨上来,否则他们将停止供货,“封杀”雷允上。但雷允上并未妥协:“在王鸿翥新店开张前我们就做好心理准备会发生眼下的状况,一方面我们做了充分的储备,另一方面如果江苏区的供货商真的要断我们的货,我们考虑向PTO联盟求援,从其他省区的供货商那里进货。”
TAG:|零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