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零售终端的日益强势,供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利益冲突似乎越来越大。无论是曾经发生在国美与格力之间的纷争,还是近日发生在烟台的百事可乐所遭遇的超市集
事实上,在家电、日化等行业,这种事件也曾屡屡发生,遭遇商家“价格逼宫”的,几乎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品牌,只不过,这些品牌尚没有百事可乐和格力电器这么强势,没有引起人们太过广泛的关注罢了。那么,产生这种“价格逼宫”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中受伤害最深的一方又是谁?“它”被伤在哪里?本刊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人李锦魁博士。
终端掌握了“稀缺资源”
“遭遇‘价格逼宫’的事件不可能发生在没有知名度的小品牌身上。商家逐利,零售终端将商品低于成本价赔本促销,很显然,是想借助这个品牌来聚集自己的人气,拉动整个商场产品的销售。只有所促销的商品品牌足够知名的时候,才能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达到商家的目的。商家可能因为产品降价而产生一些损失,但是,这种损失远小于做广告所需要的投入,而且这种促销所产生的影响更大,涉及的面更广,吸引的人也更多。零售商‘甩卖’大品牌进行促销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品牌出货快,走货量更大,也更容易产生现金的回流。”李锦魁说。
近几年来,中国零售业态更新变化速度之快,几乎令人始料不及。零售终端的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大型连锁超市等超级终端手中,这在无形中使供货商与零售商成为一种不对等的商业关系。因为货架的面积决定着厂家的产品所能占有的销售面积,而这种终端的稀缺资源,恰恰掌握在零售商们的手中。所以,零售商要比厂商要更加强势,也更具有谈判力。另外,传统的销售链条也发生了改变。“原来,厂家的渠道商有一批商、二批商、三批商,慢慢地二批商没有了,后来三批商也消失了,从一批商甚至生产厂家就可以直供到终端零售商。新兴的大型连锁超市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在这条公路上车行得既快又安全,但是,作为生产企业来说,你必须要交更高的过路费,而且,如果满足不了某些条件,这条高速公路甚至不准你在上面行车。”李锦魁说。
供货商被伤在哪里?
这种“价格逼宫”对制造厂商造成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供货商的价格体系被打乱。目前,各个零售商的价格都很透明,一个超市的价格便宜,其余超市的价格高,消费者肯定不答应。这也是烟台大润发超市将百事可乐2.5L系列产品价格降至每瓶4.9元后,立即引起当地另一家大型连锁超市?? 振华超市“赔本”促销,其他几家超市也相继跟进的原因。烟台振华超市就表示,这次降价跟进“出于被动”,百事可乐对大润发超市的单方面降价行为迟迟没有说法,给其他超市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零售商这种低于成本价的所谓促销,使供货商原本完整统一的价格体系中间出现了一个低价旋涡。“它可能会出现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窜货,一个地区的货何能会窜到另一个地区去,很可能,另一个地区的价格体系就会被跟着打乱。第二种反应是管理的难度加大。譬如说印有山东条码的货窜到广东来,到所有终端的收银机时,价格都要重新修改。”李锦魁说。
第二,引发渠道客户间的冲突。这种情况对批发商的影响尤其显著。譬如“百事可乐事件”,因为超市之间打价格战,超市的零售价竟然低于批发商提货的价格。结果是,批发商便会减少向百事可乐公司进货,而向超市直接购买。在这次事件中,百事可乐公司立即以市场零售的价格向超市回购产品,迫使超市实行每人限量购买,才有效地防止了这种事件的发生。
第三,对供货商的产品品牌造成伤害。优秀的大品牌更注重自己的形象,因此一般来说,它们有很严格的价格体系。如果一个好端端的产品忽然大幅降价,显然,会损害这种产品的品牌形象,甚至会让消费者感觉它跟低端品牌没有什么两样。
第四,使消费者对这个产品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消费者可能会想,这种产品以前的价格要比这高出好多啊,这么便宜会不会是假冒的?他会对产品的价格产生疑问,进而对这种产品甚至品牌产生质疑。也就是说,当消费者对自己熟悉的某种产品在心理上产生消费价格底线时,如果产品的价格过低,他就会担心自己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进而产生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第五,对厂家的售后服务、物流体系等产生影响。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不同,有些产品是分地区供应的,各地区所采用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可能有差异,所涉及的参数也有所不同。如果发生了窜货现象,譬如说,厂家供其他地区的电饭煲或者电水壶窜货到西藏,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所达到的效果肯定会有问题。“这种现象消费者可能不懂,但对生产企业来说,伤害是巨大的。最直接的就是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投诉和质疑,进而对产品的品牌产生不好的印象。”李锦魁说。
另外,由于窜货过程中的多头运输,对企业的物流体系也产生伤害,容易导致物流体系的混乱。
如何预防“价格逼宫”事件的发生?
也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不少生产厂商对零售商这种自行“恶意降价”的行为深恶痛绝。许多生产厂家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宁可丢掉自己的利润和市场,也绝不允许商家的这种行为把自己的整个销售和价格体系打乱。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格力空调在遭到国美私自降价促销后,要摸国美的“老虎屁股”硬扛到底,并在遭国美清场后绝地反击?? “如果国美不按照格力的游戏规则处事,格力将把国美清除出自己的销售体系。”
尽管生产厂家都不希望自己的产品被商家拿出来“甩卖”,但要完全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那么,作为生产厂家,难道只能任由商家“宰割”,或者只能像格力对付国美那样的撕破脸皮一拍两散?这显然都不是上策。李锦魁认为,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减少或者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建立清晰的商业约定。尽管有了约定也不能完全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譬如百事可乐与烟台的超市就事先有约定,但是,有约定显然比没有约定要好得多?? 如果你有约定,别人没有,商定肯定会通过权衡,“欺负”没有约定的那一家。对于分区域供货的大型连锁终端,对其货品供应也要有严格的约定。譬如在青岛卖的啤酒,不能拿到大连去卖。
要加强和商家的沟通,密切厂商的关系。譬如宝洁公司与沃尔玛建立的“宝玛模式”,就不但满足了零售商的要求,而且拉近了与零售商的关系。其实,生产企业若与零售商有真正有效的沟通,零售商未必会采用降价的手段来吸引消费者,别的促销方法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厂家为了让自己的市场平稳发展,有时也乐意额外拿出一部分费用来支持商家搞促销活动。
但是,在零供双方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商言商的结果是,博弈不断,纷争不断,强势的一方在利用话语权,较弱势的一方也在不断地争夺话语权。最终双方都会握手言和,继续合作,以争取各自更大的利益。
附文:
宝洁与沃尔玛的博弈
文/晓文
为什么宝洁的商品在与零售商的合作中总是占有主动地位,而同样的生产厂商,同样的快速消费品,却不得不屈从卖场苛刻的条件?
以与沃尔玛的合作为例。首先,宝洁积极听取来自沃尔码的建议和意见,当卖场提出宝洁的产品容易失窃,宝洁及时将玉兰油的包装盒改成蛤状,这样就更难打开;将佳洁士的美白牙贴也做大,并加上一层额外的塑料层。同时,宝洁还特意为沃尔玛设计一些产品,比如中档的咖啡Veneto,因其与其他公司的产品显著不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功。宝洁与沃尔码还经常联合开展公益活动。其次,宝洁努力使其产品从顾客必需品到卖场必需品转变。宝洁强大的广告策略和对消费者的渗透能力,保证了宝洁产品来自于消费者的拉动力,这个拉力是与大卖场进行博弈的力量之源。第三,宝洁不仅仅依靠单纯的促销来保证其业内老大的位置,还通过专业的品类管理能力使产品在卖场中拥有更多的排面;多品牌的组合威力,也大大加重了宝洁进入不同规模卖场的砝码。宝洁公司CEO雷富礼认为∶宝洁应对沃尔玛的策略不是采取蛮横的态度与对方重新谈判,而是要让每个产品都有特色和价值。
TAG:|供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