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在美国进口鞋总量中,约有65%为中国鞋。
彼得来得正是时候。3月16日,欧盟委员会表示,欧盟已开会通过了对中国鞋类制品征收反倾销税的建议,中国出口到欧洲的鞋类制品将遭欧盟反倾销措施。
备受欧盟反倾销折磨的中国鞋老板仍对美国市场趋之若鹜。他们似乎并不在乎彼得所强调的合作关系,美国更需要的是中国制造、美国品牌的OEM产品。
FDRA的“阴谋”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鞋已占据世界鞋类出口总额的68%,同时也占据了美国进口鞋总量的65%,这也是FDRA极力图谋引导中国鞋走势的关键。
这个以非官方姿态出现的FDRA,是北美最大的鞋类专业协会组织,垄断了美国75%以上的鞋类市场份额。
在成都的这三天里,数十位成都鞋企老板在三天时间里与彼得,以及随同而来的美国鞋业采购商西尔斯(Sears)、旭尔发(美国BBC INTERNATIONAL集团全权负责亚洲地区独家采购公司)、美国特品等公司高管进行了多轮沟通,探讨中国鞋在北美市场的开拓之道。
但彼得始终坚持的一个采购原则是:可以代工,但不可以是中国自有品牌。
FDRA要求为其提供采购服务的厂家必须生产出完全符合美国品牌和零售商需要的鞋子。这意味着,中国鞋在为美国鞋“服务”的过程中,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思想。
据了解,美国鞋业对中国自有品牌的抵触,其实是美国保护其自有品牌的一种策略。在美国,外来鞋类品牌的销量非常小。即便像GUCCI、ECCO这样知名欧洲品牌能进入美国,其在市场的份额也非常有限。
中国鞋企的选择
一位从事大宗贸易的人士分析,“FDRA的心思再明白不过了,他们到成都鼓动宣传。鼓励本地鞋企出口、策动东企西迁,表明FDRA想将采购阵地转移到中国西部,以符合其‘杀价’逻辑和采购商利益。”
中国鞋似乎并未对此有所戒备。
一年多来,彼得的身影频现中国各地。每到一处,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除为当地企业提供帮助外,更多的是在“教唆”中国鞋企如何跟着欧美的感觉走。而中国鞋企们太急于把自己的鞋子卖出去,自然对彼得的“帮助”全盘接收。
“四川的鞋从来没有进过北美市场,没有渠道。但我们很想打进去。”一位鞋企老板表示。有这种迫切心情的鞋企老板大有人在,因为中国鞋业的窘状,不得不让他们继续寻求扩充市场份额的机会。
贴牌代工之路急需改变
此外,彼得的中国之行,除了寻找适合做代工的企业,还希望中国鞋业能实现“东鞋西移”。记者通过渠道获知,经常出现在广东一带的彼得已经开始游说当地台资企业下一步考虑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四川等西部省份。
而瑞维可物流成都公司总经理汪晓燕不无忧虑地表示,从表面看,成本要素是降低了,但相关物流等商务成本将相应提高,这或会间接打磨掉节省下来的利润,成为实现产能规模转移后摆到鞋企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如果那样,中国鞋不管搬到哪里,仍然无法摆脱成为别人代工的命运。而长此以往,本身产业发育就不到位的中国鞋非但达不到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境地,还将永远沦落为对外依存度高企的影子行业。”有专家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TAG:|市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