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定价权是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定价的产生最终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中有关定价权的种种现象,很值得深思、玩味。
先说银行股权转让。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的价格为每股1.86元,美洲银行入股建行的价格是每股1.17元,苏格兰银行入股中国银行的价格为每股1.22元,工商银行的定价只有1.15元 。银行股权是否贱卖,审计署审计后自会有说法,旁人不方便多说。但前些年说中国银行的资产质量太差、风险太大的国际金融机构,纷纷抢购中国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的股份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看看建行上市后让他们赚得盆盈钵满的市场表现,这种行为是不会令人费解的。
再说贸易。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经济对外贸依存度达到70%左右。然而,人们看到,成为超级大买家和大卖家的中国,只要是我们需要的商品,价格便居高不下,如石油、铜、铁矿石等;有人统计,光高油价一项,中国要多掏150亿美元。自己大量出口的产品则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价廉物美,如纺织服装、家电、消费类电子产品,资源类产品稀土、钨等。
有人调侃,“中国要买什么,什么就涨;中国要卖什么,什么就跌。”显然,中国在商品的定价权上,相当程度上操诸他人之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有人总结了五个原因: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不发达,未能成为主要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定价中心;过于分散的企业结构削弱了中国外经贸企业的谈判地位;中国制成品出口以引进技术和一般竞争性产品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即使是创新产品,也往往加工程度不高,谈判地位虚弱;以外资企业为主的中国外贸结构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在定价权方面的谈判地位。
这些都很有道理。在我看来,还要加上一条,定价权还取决于谁制定游戏规则和资本实力,它代表了综合国力。
市场定价权决定了国际经贸利益的分配格局,进而有可能决定一个走开放型经济道路国家的最终发展结果。观察日本、德国如何确立全球精密制造优势,意大利如何把北部建设成全球顶级服装品牌设计与制造基地,便可以明了。现在已经到了我们脱离李嘉图理论陷阱,脱离比较优势理论,重新思考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时候了。
TAG:|美廉美|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