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的张伯全想把器官捐出来帮助他人。 曹菲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曹菲)“我这样应该治不好了吧……我想把器官捐出来。”6日14时许,在广州市上社村的一家小旅馆里,躺在床上的张伯全断断续续说出这句话。
来自河南新乡的张伯全今年62岁,他在广州打工期间曾累计献血1.4万毫升。两年前,他因脑中风突然晕厥,广州市市桥医院得知他的献血事迹后,免费为其提供了三个月的康复治疗。
“父亲在家摔了一跤致病,他在病床上总是提起要去广州捐献器官。”老人的儿子张地伟告诉记者,再次回到广州,一方面是要办妥器官捐献手续,完成父亲的心愿;另一方面是因为父亲没有医保,家里积蓄也已耗尽,他希望父亲在社会的帮助下继续接受治疗。
捐献血小板3年不间断
张地伟拿出父亲献血获得的证书和奖牌,大大小小摆满了半张床。“这是父亲最骄傲的事情。”
2003年,张伯全从河南新乡来到广州打工,在荔湾区一批发市场从事搬运工作。2005年,他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了广州市血库血小板告急的新闻,于是主动前去捐献血小板。与捐献全血不同,单捐献血小板的恢复周期为28天。专家介绍,正常人每隔一个月可捐献一次血小板。同时,血小板的献血单位为“治疗量”,2010年之前一个治疗量相当于800ML献血量。
从2005年到2008年,张伯全共向广州血库累计献血1.4万毫升,相当于四分之三桶19升装的桶装水容量。直到2009年,由于超过当时规定的55岁法定献血最高年龄(2012年改延至60周岁),他的献血行为才被要求终止。
2013年7月,张伯全在东莞长安镇务工时突然晕倒,被医院确诊为脑中风:右侧大脑梗死,左侧肢体瘫痪。尽管张地伟辞去工作全心照顾父亲,但是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他被迫将父亲带回老家治疗。
市桥医院曾为其提供免费治疗
2014年7月25日,番禺区市桥医院院长偶然从广州广播电台得知张伯全的事迹,经商议后决定,将张伯全纳入每年三个月免费康复治疗的名额中。四天后,医院和护士前往火车站,将张伯全接回医院,开始新的康复治疗。
据院方介绍,依照治疗进度来看,张伯全在治疗半年后可以拄杖下地走路。但是,在医院治疗三个月后,张伯全主动提出出院。“父亲在医院吃不惯,而且感觉身体状况好些了,所以主动提出回家。”张地伟说。
张地伟告诉记者,父母在他很小时离异,现在家里只有他们父子二人。他原本在深圳打工,父亲重病后便辞去工作,回到新乡老家贴身照顾父亲。“家附近的疗养院有康复器械,我隔几天就会带着他去锻炼。”张地伟说。
为了照顾父亲,他不敢去离家太远的地方工作,只能在租住的房子门口摆地摊。“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回屋看一次。”他说,“父亲还是在我不注意的时候从床上摔了下来。”据张地伟介绍,这次摔跤之后父亲的身体状况变得更糟糕,以前还可保证三餐正常进食,现在每天只能吃一餐的量。
回广州希望办理好器官捐献事宜
“父亲没有医保,家中积蓄也已耗尽,实在无力给父亲治病了。”张地伟说,父亲在家中经常提到,他曾在广州得到医院免费医治,也得到不少爱心人士的捐助。因此一直希望百年之后,把器官捐献给广州的医院,以回馈社会。
5日,张地伟带着父亲乘坐近20小时的火车来到广州,租住在一家小旅馆里。“我这两天也有打电话给医院和红十字协会,但是仍没有搞清楚要捐献器官应该办理哪些手续。”除此之外,他还希望能够联系到一家愿意为父亲提供免费疗养的医院,收治父亲直至临终进行器官捐献手术。“我也不能永远不工作,每天陪在父亲身边吧。”他无奈地说。
记者向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一名负责人咨询器官捐献相关流程。该负责人介绍,有捐献意愿的公民只需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登记个人资料,在志愿者离世后,其临终所在医院可以提取相关资料,为其进行捐赠手术。
该负责人介绍,红十字会正准备建立专项的救助基金,但现在专款最多只能免除捐献者逝世前最后一次的住院费用,无法保证免除每个捐献者生前的所有住院费用。鉴于张伯全没有社保和医保,其家人可以联系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