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帮助中心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媒体聚焦 » 中国食品报

蜂产业扬帆尚需强化公信力

2013-04-17 来源:121健康网

      造假仍是困扰蜂产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症,近日,中国蜂产品协会蜂蜜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寒冰等专家在上海召开的中国蜂业博览会上透露,2011年10月20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正在着手修订中,蜂产品营养标签也在进一步完善中,这些都有利于市场的规范。针对越来越多消费者转而选购进口蜂蜜的趋势,专家也指出,蜂蜜的优劣与“中国制造”还是外来品牌并无关联,洋品牌中亦有“李鬼”存在,消费者不应盲目崇洋。
 

  路边货掺假普遍
 

  天气暖,菜花黄,蜜蜂忙。上海市郊的一些路边出现了打着“蜂农自产自销”招牌的流动摊贩。然而,上海市农学会蜂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德官指出,上海市蜂农只有几百人,产品基本供不应求,不会在街边叫卖,摆摊者冒牌货居多。
 

  他指出,这些摆摊人自称蜂农,绝大多数人身边却没有一只蜂箱,即使个别人装模作样摆了几只,也是没有蜜蜂的空箱。他们号称直销,产品价格低廉,以此博取消费者信任,实际上卖的是用糖浆和树胶等调制的蜂蜜、蜂胶,由于调制手段高明,消费者无法用肉眼判别,即使送检,往往也都难以检出。
 

  还有些摊贩玩文字游戏,以“蜜蜂膏”冒充蜂蜜。实际上,“蜜蜂膏”并非纯蜂蜜,中国蜂产品协会近期一直致力于推动取消“蜜蜂膏”这一产品名称,让打擦边球者无缝隙可钻。
 

  品牌企业也有涉假
 

  令人担忧的是,不仅流动摊贩造假,一些企业也罔顾法规,用树胶、色拉油等调和成假冒蜂胶,少数名牌企业为抢占市场,大量发展代工企业贴牌加工,对原材料和加工环节把控不严,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某电子商务网上销量居前的某品牌蜂蜜,就被检出产品中含有30%—40%的甜菜糖和40%的大米糖浆,坑害消费者。
 

  中国蜂产品协会蜂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泽田称,假冒伪劣蜂胶产品侵占了约一半的市场份额,非法收入超过10亿元,侵害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也阻碍了市场的有序发展。
 

  孙德官也指出,一些制假售假的企业有实力花重金做广告、开专柜,让消费者误以为他们是名牌、放心企业。相反,一些老老实实做产品的企业却往往拿不出多少钱来搞宣传,导致产品销路有限,价格也上不去。
 

  检测方法升级
 

  由于国标滞后,造假者往往根据国标“量身定制”,使得糖浆调和的假蜂蜜与真蜂蜜难辨真伪,以树胶冒充假蜂胶的胶含量、总黄酮、氧化指标等也均符合国标,传统检测方法对假冒伪劣产品无能为力,这是多年来难以杜绝假货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去年年中,浙江大学成功研究出针对蜂胶中混有杨树胶的新型检测方法,并被批准为行业标准实施。吕泽田认为,这对打击假蜂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进口”并非“保险”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刘世丽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进口蜂蜜362吨,2011年已近2000吨,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蜂蜜的需求快速增长。但事实上,洋蜂蜜并不都可靠。
 

  当前,无进口保健食品批文的所谓进口蜂产品越来越多,仅2010年就被查处不合格进口蜂产品25批。而且,还有一些国产蜂产品打着境外企业监制的名头欺骗消费者,这一点,从我国的进口价格和来源国的出口价格对比便可看出。据统计,我国从美国进口蜂蜜的均价仅为每千克1.63美元(1美元约合6.19人民币),而美国的出口报价为每千克2.3美元;我国从加拿大进口蜂蜜的均价为每千克1.79美元,而该国出口报价为每千克3.46美元。由此可见,一些国产蜂蜜乔装打扮,给自己贴上了洋标签。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