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48%,意味着每100个15—69岁的人中,仅有不足10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提升速度缓慢,与《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的目标有较大差距。面对这个差距,食品行业理应付出自身的担当。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个人健康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就是饮食的摄入。食品的品质和饮食的结构决定着健康信息的优劣,而食品产业中每一个企业都是国民获得健康信息和服务的一条渠道。随着国民素质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这条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消费者通过食品的标签,知道了其中的营养成分;通过对食品标准和法规的宣传,知道了选择安全食品的知识;通过企业的销售服务,知道了合理饮食对于健康的作用。消费者吃得健康加上吃得明白得到的就是健康素养的提升,而食品企业就是其中的操盘手。
如今,大健康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国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决不只是医院的事,国民健康素养的提升也决不只是医疗卫生部门的职责。同医疗机构相比,食品企业在阐述食品生产工艺和食物营养特征上,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民以食为天,因此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的这份责任,必将更多地承载于每个食品企业和每个食品人的身上。如果说,生产和销售品质安全的产品是今天每个食品企业的追求,那么未来一个优质食品企业的标志一定是在把好的食品带给消费者的同时,还要把好的健康饮食的理念和知识传递给社会,从而成为国民提升健康素质的有利推手。
从营销学的角度讲,有效的营销一定承载着知识和理念的传播。作为食品企业在推广产品时告诉消费者的是“吃什么”,一旦在这个概念里再加上“怎么吃”的元素,企业得到的就是一次营销的升级。事实上,那些重视良好售前售中售后的消费教育服务,重视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告诉公众营养健康知识的企业,都在品牌和经济效益上有所收获。而那些影响食品企业的不良舆情甚至谣言传播的背后,也都隐含着公众健康素养低下、科学知识匮乏的动因。
可以肯定,企业在科普宣传和健康饮食教育上的付出,获得的不仅是推进民生的社会荣誉,也将是丰厚的市场回报。
今天到2020年的时间并不长,10个百分点的差距并不小。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面临亟待提升的挑战,这个挑战也是中国食品产业需要承担的使命,更是每个期待成长的食品企业需要珍视和把握的机遇。及时出手,积极参与到面对公众的健康科普教育当中,把责任变为行动。每个企业的努力与投入所带来的必将是高水平的国民健康素养,进而得到的一定是整个食品产业的精彩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