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德斌
网传“所有水果月饼全是冬瓜做的”。水果月饼到底有没有水果?为什么冬瓜成为了水果月饼的“万能替身”?月饼馅料中果肉含量超过25%才能叫水果月饼,低于此标准则为水果味月饼,而市面上的水果味月饼,确实都是“冬蓉+食用香精”制成,此外有的莲蓉月饼也可能是“豆蓉”。(9月3日《华西都市报》)
老婆饼里没老婆,鱼香肉丝里没有鱼,这些大家都知道,乃是传统食品名称,有历史因素,也就接受了。可是“水果味月饼”里也没有水果,乃是冬瓜和食用香精做的馅料,则就有些太尴尬了,这还能叫水果味吗?很多人并未注意到这一点,都是被包装上的月饼名称蒙骗过去了,误以为里面包的就是水果,谁知道是用冬瓜代替的。可见,这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各种水果名义,误导消费者购买。
按照《食品馅料》标准,月饼馅料配方中果肉含量要占到25%以上,方能称水果月饼,低于这个含量的则是水果味月饼。可见,即便是水果味月饼,也是指水果或果干含量低于25%,至少得有一定成分的水果在内吧。而冬瓜和食用香精不属于水果,用这两种原料做成的月饼馅料,不应称为“水果味月饼”,应直接称为“冬瓜香精月饼”。这样如实标注名称的话,恐怕就不会有多少消费者愿意购买了,毕竟大家对香精的印象不好,很多人是避而远之的。
显然,月饼厂家并非不懂这个道理,但其公开用“冬蓉+食用香精”做成“水果味月饼”,其实也是钻标准的漏洞,低于25%的比例称之为“水果味月饼”,那么从0到25都在这个比例范围之内,如此一点水果或果干都没有,也能做成“水果味月饼”。因此,要首先修改馅料标准,明确“水果味月饼”的最低果肉比例,以及不能用纯粹的“冬蓉+食用香精”冒充,以防部分商家浑水摸鱼,拿低廉的原材料做成月饼,忽悠消费者上当受骗。
与水果或果干相比,冬瓜的成本非常低,又容易保存,本身就适合做馅料,而且,冬瓜干一直都是传统小吃,很多传统食品里,也有用冬瓜干做原料。月饼厂家将其用于月饼馅料里,说好听点就是传统创新,可实际上却是打标准的“擦边球”,有意混淆概念,以次充好赚取暴利。现在消费者崇尚健康食品,水果属于健康食品,“水果味月饼”也很容易被认为是健康类月饼,可如果用“冬蓉+食用香精”冒充,则就不能等同了,亦会被很多消费者抛弃掉。
因此,“冬蓉+食用香精”做月饼也可以,毕竟属于合法原料,没多大的风险,但要弄得明明白白,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冒充“水果味月饼”概念,应如实取名和标注。如果因水果馅料保存期较短、成本高,不容易制作,那也可以采取缩短保质期、现做现卖、提高售价等方式,让消费者明白为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