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曝光的一些名称来看,诸如“营养快线”竟然是“营养抉线”,“六个核桃”原来是“大个核桃”,“康师傅”成了“康帅傅”,“娃哈哈”成了“娃恰恰”……山寨食品不仅在名称上想尽办法混淆视听,在外包装上也和原商品颇为神似,让人分不清楚。
这些原本在城市很难找到的山寨货,在一些农村市场却随处可见且备受欢迎。就在人们还聚焦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当下,农村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消废市场”,煞是令人忧心。
农村之所以成为山寨食品等牟取暴利的大舞台,不仅与相关部门对山寨食品在商标注册管理方面有漏洞有关,也与农民消费水平低、鉴别能力差、维权意识不强以及个别不法商贩唯利是图有关。
要从根本上杜绝农村市场的山寨食品,最为关键的是监管部门要发力,监管力量要“上线”,建立起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下决心敢于治理,绝不能让农村市场沦为山寨食品泛滥的法外之地。
首先,要加大山寨食品危害的宣传,向农民发布消费警示,讲清假冒伪劣食品的危害,提高食品安全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消费山寨食品;同时增强维权意识,通过建立举报奖励基金、举报电话等措施,有效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使不安全的食品没有销路市场,失去生存的土壤。
其次,要切实加强基层食品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增加乡镇一级监管部门的经费、人员、硬件等配置,同时做好监督,督促乡镇执法人员事尽其责。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山寨食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执法部门应将监管覆盖假冒伪劣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每个环节,做到不留死角。
第三,要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对销售山寨食品的经营者给予查处和处罚。同时,引导经销商把物美价廉、质量可靠的大众化食品推广到农村市场,满足农民的需求。只有建立起严格的问责制度和追惩机制,相关部门切实肩负起责任、履职到位,才能真正让农村地区远离山寨食品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