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我们国家的消费者更多喜欢生鲜农产品,觉得越鲜活越新鲜的农产品越受欢迎,并且我们做一个统计,我国居民一天至少吃40万吨粮食、10万吨肉、50多万吨蔬菜,20多万吨的水果和其他的食物,加起来是非常大的。不管是检测,还是我们的监管,应该说每天把这些东西都及时地检测出来,有时候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今天早上上市的,没检测出来已经被消费掉了。包括我们现在也多次提倡,“两学一做”里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里面说的,呼吸新鲜的空气、吃放心的食品也是居民的要求,也是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包括我们监管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专家最基本的职责,责无旁贷。
通过我们的舆情监测和分析来看,我们要在风险监测上加强,应该提高风险认知。我们风险交流的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不仅仅是一般普通的公众,还包括我们的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管理部门,还有一些生产经营者,还有普通的媒体和网民,更大的群体是消费者。我们要通过刚才罗老师讲的,通过一些路径、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措施制定法律法规认真的宣传下去,把科学生产、科学消费的知识普及下去。有些人甚至认为西瓜是长在树上的,这是很好笑的事,他们认为这么大的东西怎么会长在地上,有时候城市和农村越来越远了,不知道农产品是怎么产生的,一些食品是怎么产生的也不知道,所以就想当然的去推测,我们尽可能用简洁的方式把这些宣传下去,让生产者、管理者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是食品的风险,同时让媒体报道以及报道人员也要知道,有一种造谣、传谣的风险,同时让消费者认识食品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知道哪些风险是可控的,那些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还有哪个级别的风险有危害的可能性,哪些不足以引起危害。有些存在危险的可能也不见得产生伤害,甚至现在有些媒体报道,什么毒药多少倍,致畸致癌,但是有那种风险不见得会致癌,造成伤害,这种东西我们要让公众认识到,加强风险交流,不能让公众动不动杯弓蛇影。同时我以前也提到,我们要让公众知道,食品安全是相对的,就没有绝对的安全,食品安全要有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途径和大家进行充分的交流。
同时,刚才罗教授也提到,要注意食品安全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大家都参与进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因为安全问题不是某一个监管部门问题,不是消费者个人的问题,经营管理者他们有利益方面的驱动,这些是利益驱动性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打击,但是有些自己明知道不安全的东西消费的时候怎么科学消费的问题。比如说四季豆明明要炒九成熟才能吃,你炒到四成熟就吃,那肯定有问题。所以有些消费信息和消费习惯的问题,我们的舆情分析说明我们了风险交流是很必要、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