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出现,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最初的论坛、贴吧、微博,到现在的微信,食品安全的网络谣言可谓层出不穷,从“喝牛奶致癌”的养生伪鸡汤,到“六翅肯德基怪鸡”……尽管传谣的平台在不断“与时俱进”,但谣言的运作基本“换汤不换药”。难怪不少网友会把“互联网养生”调侃为当代三大慢性自杀行为之一。
每一条食品安全谣言的背后,都有一条相同或相似的黑色利益链。某些“无良自媒体”会同时运营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公众号,利用国内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普遍性忧虑,炮制内容和标题夸张的谣言大肆转发,获取粉丝和流量,而后听过微信广告主投放或植入广告明码标价等方式,达到借谣牟利的目的。同时,还有一些“自媒体”通过传谣协助某品牌恶意抹黑竞争对手,从而获得公关费。这些行为不仅微信成为了食品安全谣言的重灾区,还给公众造成了危害。
这些“不良自媒体”受利益驱动无视社会责任,令人不齿。而管理失位助长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要斩断谣言传播的利益链,法律、道德、教育、技术等手段“多管齐下”也是绝对必要的。只有降低了网络谣言的打击成本,提高了谣言传播的违法成本,才能有效抑制这些食品安全谣言在互联网上滋生。但是仅仅通过抑制谣言,也是治标不治本。
纵观这些网络谣言,大多都是粗制滥造、移花接木、反复出现,连传播的路数也是几十年不变,只要但凡懂点常识就可以识破,但为什么每次都能有如此惊人的转发量?如今仅仅把这些归咎为“不良自媒体”的贪婪和网络监管的缺失,那只能是避重就轻。
民众之所以相信这些谣言,归根到底是对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缺乏信心。只要民众的普遍焦虑,甚至恐慌还没有得到缓解,只要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知情权还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只要民众对于国家打击食品安全问题的信心还没有重新树立,那些食品安全谣言也永远都有死灰复燃的一天。
要想真正杜绝食品安全谣言,就要疏解民众的焦虑,赢回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就要让食品安全经得起民众的质疑和科学的检验,让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透明可控。这一切的实现也离不开严格地制度和严苛的法律。只要这样食品安全谣言才无处依附。
(浪潮评论员 杨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