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标识”市场乱象亟待终结
用制度与法律来“防伪”
在国际上,防伪产品属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特种技术产品,一般都是由国家或政府部门严格监管。在一些国家,防伪技术企业甚至只有十几家,而且还要由政府监管并派遣驻厂代表,且会对企业防伪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全方面的监管,不仅能查到其运用了何种防伪技术,还能查到防伪产品的流向。这样的操作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防伪标识本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防伪标识”不仅是消费者区分产品真伪的重要标识,也是构建诚信社会诚信市场的重要内涵,那么对“防伪标识”而言,就应该用制度与法律来“防伪”。也就是说,若想破解当前防伪市场的乱象,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对于不符合资质的企业与小作坊,一律叫停;另一方面,则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要让防伪技术的应用“有法可依”。唯此,“防伪标识”的市场乱象才能破解,其也才会具备必要的公信力。
需要“闭环监管”来保真
终结防伪标识生产的乱象,让消费者放心,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需要实现“闭环监管”。可以积极借鉴他山之石,在国际上,防伪产品属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特种技术产品,普遍由政府严格监管;有些国家防伪技术企业仅十几家,且都由政府监管并派遣驻厂代表,对企业防伪产品生产的销售合同进行监督,既能够查询到防伪产品流向,也能够查询到企业应用的是何种防伪技术。
回归到国内,一方面有法可依是必备的前提;其次,要明确部门的监管责任,对涉及防伪行业监管的质检、工商、公安等诸多部门,要将责任砸实,减少监管盲区;再者,在源头上对生产企业进行“闭环监管”,进行全流程的生产和流通监控,确保防伪产品的技术和品质安全,对违规制作、销售防伪标识的给予严厉打击;其三,要普及消费教育,让更多的消费者提升消费维权水平。如此,防伪标签不“防伪”才可能得到根本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