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下称“福喜公司”)被曝光大量使用过期、变质、次品原料生产快餐所需食品。媒体调查发现,福喜公司主要存在三大问题:违规窜改生产日期、将过期或变质原料回炉后再生产,以及将次品混入合格产品中出售。
相比过去食品安全事故中,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被曝光,这家福喜公司来头不小,它是国际食品巨头美国福喜集团的上海分公司,福喜集团则成立于1909年,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全家超市等连锁品牌的全球指定供应商。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家品牌、规范的现代化企业,甚至今年还被所在区域评为“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自身有着不简单的“身世”,产品为龙头企业采购,人们不禁要问,这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企业,为何还要铤而走险?
同时,公众也陷入另一种迷茫:连这种企业都弄虚作假、以次充好,那食品安全还能信任谁?事件发生后,麦当劳方面承认,福喜公司的做法是个别供应商存在的问题。但一家给麦当劳、肯德基提供食用原料的跨国食品企业前高管告诉媒体:“被曝光的只是冰山一角,此为行业普遍现象。”
其实,这样一家“中央厨房”类企业被曝光,反映的已非企业自身的问题,还暴露了监管的难点和盲点——不能用信任代替食品安全监管。在这样的案例中,至少有三方面的监管责任没有到位。
首先是生产企业自身监管失灵,尤其是集团公司对分公司的监管没有起到作用。福喜集团官网对外称“无论是早餐、午餐、主菜、配菜或小食,福喜集团都值得您信赖和依靠。”显然,这次曝光的现象出现就直接打破了人们对它的信赖与依靠,作为百年老店,福喜集团难辞其咎。
在表面上,福喜公司也不是没有监管。据称,即使是福喜公司的员工,要进入厂区内也需要经过重重关卡,比如工人需要穿上保暖衣、防护服,戴上口罩、头套、手套等才能进入。但这是监管的表面文章,骗取了很多人的信赖。在面对过期或变质原料时,没有一道关卡拦住问题食品,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任何环节出了问题,最终的产品就不会再安全。
其次是采购商监管的失策,没能及时发现供应商种种弄虚作假。尽管福喜公司的违规操作问题不少,但采购商的品控人员还是没能发现。报道称,采购商每次到工厂进行抽查大都属于做样子,来之前通知工厂,工厂立即将违规产品暂时清理掉,等检查结束后又拿出来重新生产。于是,理应严格有效的监管就成了银样?枪头,消费者便躺着中枪了。
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言,这恐怕只是冰山一角,负有食品安全责任的并非只有一家供应商或采购商,整个行业的监管策略都需要调整,杜绝走过场、做样子的监管,没有一种信任可以放松监管。否则,面对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行业巨头消费者也不能轻言信赖。
再次,政府对福喜公司的问题事先没有警觉,还认可其生产先进,这说明行政监管部门有失职之处。或许在相当大程度上,福喜公司的品牌、“严格”的表象,蒙住了监管部门的“火眼金睛”,过于信任这些大品牌大公司,就让监管的尺度失之于宽。再加上福喜公司的忽悠伎俩,也给政府监管带来一定难度,但这依然不能推脱当地政府部门未尽之责。
在事件发生后,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作出批示:食品安全关系群众的健康与安全,必须“零容忍”。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批示要求举一反三、查堵漏洞,通过此事的处理,使上海食品安全水平和监管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这就表明确保食品安全的责任既在企业的生产环节,也在政府的监管环节;既需要在生产过程加强监管,也需要在问题曝光后予以严惩,如此形成合力,食品安全才是可期的。
此前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曾放出“狠话”:目前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而依据两高最近出台的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司法解释和刑法相关条款,可以让那些为了谋财不惜害命的人倾家荡产、人头落地。已经实施5年的《食品安全法》最近迎来首次修订,修法倾向就是用“重典”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我们期待,福喜公司的曝光能够成为全国处理食品安全事件的经典案例,让食品生产者受到震慑、让监管部门得到警醒、让消费者感到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