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防流感断食排毒 微信科普帖到底靠不靠谱
办法:
不让“伪科学”泛滥,必须加快“真科普”传播渠道的建设
不可否认,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作为一种新的科普途径是值得肯定的,它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即口碑式传播,渠道快捷、信任度高。
然而,其劣势也在于口口相传,缺乏专业性,容易走偏。比如,许多信息缺乏确切的出处和来源,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制约,信息管理跟不上传播,一些人可以不负责任地发布信息,使被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专家认为,伪科普帖层出不穷的背后,是公众科学知识的匮乏以及权威科普宣传的缺位。
无法接收到权威的科普声音,仅凭自己的能力去辨认真伪,就目前许多人的科学素养水平而言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对于大量的伪科普帖,很多人在转发时都抱着这样的心态——“虽说将信将疑,但万一是真的呢?所以我先转了。”
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类帖子一般标题都很唬人,让人忍不住想点进去看个究竟。再加上内容文字比较夸张,有时甚至是危言耸听,频繁轰炸之下,判断力比较弱的人就难免会相信和转发。
此外,有一些把关不严的官微也会转发,这就更导致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名人和官微的推波助澜是假科普泛滥的重要推手。
“如何在保护微信、微博科普热情的同时,因势利导,利用这个高效的传播平台开展科学的科普工作,成为各级科技和科普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刘嘉琪说。
刘嘉琪指出,遏制造假科普,政府需要及时转变观念作风,从机制上适应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减少权威信息与网民信息的不对称性,当务之急是组织科普专家,按照微信传播的规律,筛选一批科普知识提供给微信,从源头上保证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加强信息法制建设,努力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对个人而言,如果看见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相矛盾或冲突的内容时,最好多方求证,再来决定是否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