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指南(试行)》,这意味着国家卫计委将针对打着“老中医养生”等旗号宣传不实健康科普信息的机构和媒体进行整顿。人们对健康的高需求与知识匮乏一定程度导致了伪健康信息的快速传播,如何满足既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又杜绝虚假信息,去伪存真?

《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指南(试行)》发布

从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传播及效果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的原则、要求、流程、注意事项。

《指南》要求健康科普信息要有可靠的科学证据(遵循循证原则),符合现代医学进展与共识。尽量引用政府、权威的卫生机构或专业机构发布的行业标准、指南和报告,有确切研究方法且有证据支持的文献等。 [详细]

小知识·全国科普日

全国科普日由中国科协发起,全国各级科协组织和系统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实施而举办的各类科普活动,定在每年九月的第三个双休日。[详细]

伪健康科普满天飞

盘点真真假假食品热词


“抗生素养海参”被误读的食品安全事件。央视的报道原意是指海参养殖由于排放污水问题造成对海洋环境及生态的破坏。然而,该报道却被很多其他媒体诠释为用大量抗生素养海参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详细]

微信养生公众号94%为营销号


新媒体则以符合大众需求的科普为主,同时会应多用图像、影像等更时尚、丰富的传播形式来吸引用户。“讲道理”比“说结论”更可信。 “健康传播的定位应该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百姓健康不是产品,不能片面追求商业利益。” [详细]

卫计委:八成微信微博健康科普没谱


目前健康科普存在的几大问题,一是媒体报道对信源不考证,出现了无出处、无依据、无时间的“三无”产品,甚至是主观杜撰的科普信息。比如说某网站提出“根据专家分析,绿豆的生命指数为2.87”,就属于这类“三无”信息。 [详细]

七大健康谣言,你中招没


“蒸锅水易致癌”、“大蒜鉴定地沟油”、“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您可能常常在朋友圈看到亲朋好友分享的各种生活健康小常识,这些“常识”可不都是那么靠谱。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详细]

伪健康科学让“朋友圈”很受伤


“我就是看看、分享,不评论。”60多岁的云南省安宁市王大爷,在女儿的帮助下注册了微信号,除了平时和孩子、老伙计们语音联系,最爱在朋友圈转发文章。下拉几个页面,内容几乎都和健康、养生相关 [详细]

这十大健康谣言99%的人都被骗过


宿便是健康杀手。真相: 任何一本医学教科书中都没有“宿便”这个概念。如果相信此说,而采用泻药来“排宿便”,会对肠道的功能造成影响,严重者可能造成水电酸碱紊乱、昏迷甚至死亡。 [详细]
高需求导致快速传播

健康科普成最受关注主题


据《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在8个科普主题中,医疗健康内容的网络搜索占比为57%,是最受关注的科普主题。健康科普是一项投入小、产出大的事业,也是完善中国健康促进体系的重要一环。 [详细]

科普,从需求出发


科学普及工作中常常强调以“需求导向”为原则来策划和组织活动。首先是公众的科普需求。公众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出发,立足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和具备参与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而对科学知识产生了需求。 [详细]

健康谣言背后的死亡焦虑


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同时,调查发现,30%的谣言都提到了癌症。癌症因其致死率高、治疗过程痛苦等,成了造谣者信手拈来的一种简单好用的必杀技。 [详细]

相关观点

为什么还是阻挡不了这类伪健康科普的快速传播?除去网络多媒体传播速度快的因素之外,首先是辟谣的人员太少,这些辟谣信息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无法阻挡谣言的肆虐传播。其次,伪健康科普和正规的健康科普虽然都涉及到术语,但伪健康科普制造者自身缺乏正确的专业知识,在表述上则更加亲民,而普通民众恰恰更愿意接受他们看得懂的信息。 做好健康传播,应注重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资源整合;要建立专家智库,方便媒体及时找到权威专家和标准化信息;加强健康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典型经验;开发健康传播领域的技术指南和工作规范,为全国相关机构提供工作指导。

如何去伪存真

健康谣言泛滥,科普辟谣为何没跟上?

专家建议,要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需要政府、新媒体、用户多方合力。政府在对微信的监管方面,应做好微信公众账号的备案,对微信自媒体的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处理,从而推动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建立处罚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使各微信公众账号自觉杜绝谣言的传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