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Kevin
据悉该研究系第一次评估全美不同种族人口的肠道菌群是否存在可遗传的偏差,因为种族一直是美国人健康状况不一致的典型因素。研究结果证明,种族一如既往地强势影响着肠道菌群,并且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于其它所有变量。此外,种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是适度且可预测的。在庞杂的种族中,有规律地分布着12种菌群,它们大部分的影响是可以继承的,而且与人类基因突变有关联。
这批来自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种族中发现了12种规律分布的肠道菌群,它们分别是:christensenellaceae、梭菌目(Clostridiales)、红椿菌科(Coriobacteriaceae)、盐杆菌科(Dehalobacteriaceae)、Odoribacter、臭菌科(Odoribacteriaceae)、消化球菌科(Peptococcaceae)、RF39、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疣微菌科(Verrucomicrobiaceae)及食物谷菌科(victivallaceae)。
研究人员指出,菌群的划分涉及了诸多因素,包括饮食习惯和基因,因此很难说清楚这12种肠道菌群为什么会以现有的模式规律分布在不同种族中。不过,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结果有助于科研人员理解不同个体间健康微生物组的不同点,因为相较于改变基因,改变一个人的肠道菌群要简单得多。此外,研究者人员透露,很多慢性疾病会不成比例地影响少数族裔,这种困扰着医疗人员的问题,或许可以在肠道菌群中找到答案。
对治疗疾病的潜在作用
该研究的负责人之一,生物科学教授Seth Bordenstein表示,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抵制疾病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他举例说,臭菌科和Odoribacter是肠道中丁酸盐的制造者,而且可以缓解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如研究结果显示,亚洲-太平洋岛上居民拥有更少的臭菌科和Odoribacter,西班牙裔和高加索人则拥有相对更多的这两种菌群,因此美国亚裔人群会有更大几率因为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治疗。
Bordenstein解释,任何两个人中,99.9%的基因组都是相同的,所以研究者非常好奇,是什么造成了不同个体间肠道菌群种类的千差万别。这中间是否有规律可循,是否与性别、体重或年龄相关?最后的研究结果却指向了一个方向:种族。
研究者表示,人们可以在药店买到非处方益生菌产品,但这不会对肠道菌群造成本质上的影响。因为这些产品中的益生菌剂量往往较低,有些甚至不是活菌;另外,特定的菌群未必适用于所有人。因此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此类研究,筛选出适合个人的特定种类和剂量的菌株。
历史研究
尽管目前为止研究种族多样性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不多,但一些证据表明种族确实对肠道菌群组成有影响。例如最近Nature Medicine上发布的一项以荷兰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证明,种族多样性对第一代移民的肠道菌群有影响。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则发现,人们在移民国外的时候,肠道菌群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没有改变饮食的情况下,移民们更容易肥胖。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了Cell期刊上。该研究以移居美国的东南亚人群为研究对象,发现他们移民到美国后肠道菌群也“西方化”了,他们最大的变化是肠道菌群丧失了某些可以降解植物纤维的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