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2017-2022年中国孕妇化妆品行业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孕妇化妆品市场规模仅10亿元;2016年,中国孕妇化妆品市场规模增长至18亿元,5年时间复合增长率80%。
我国孕妇用化妆品产业历史较短,仅有十多年历史。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依然处于发展初期,仍主要沿用普通化妆品的行业标准、生产工艺标准和检测备案标准,整体行业处于初始自由竞争阶段。
中商情报网总结,中国孕妇化妆品当前面临5大壁垒:
一是品牌壁垒。新进入者要创立新品牌和突破市场已有品牌形成的壁垒,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投入。
二是安全壁垒。孕产用品最被看重的特性是其质量和安全。新进企业欠缺对持续质量与安全保证的经营积累和工艺水平,短时间内较难建立高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
此外,还有销售渠道壁垒、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壁垒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壁垒。
同时,该报告预计,2022年,中国孕妇化妆品市场规模将达47亿元。但据国外市场调研机构Technavio的调查数据显示,到2020年,欧洲孕妇个护产品市场价值将超9.9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64亿元)。
对比来看,中国市场与其相比差距似乎将已不再明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对此研究,一位母婴品牌负责人向《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分析,在他看来,该报告中的数据和现状“并不可信”。他认为,从2015年二胎政策实行开始,孕婴行业确实为之一振,但这条看似光明的路并没有那么好走。
他表示,一是目标消费群体仍待教育,大多宝妈仍认为“怀孕即要素颜”;同时,和孕妇专用化妆品相比,部分已有良好护肤习惯的孕妇仍会选择大牌普通护肤品,留给孕妇护肤品的切口很小;其次,孕妇专用品牌在技术上和普通品牌确实差异不大,其所谓的纯天然是指不添加“重金属、雌激素、酸类等成分。但这些成分均已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有所标示,也已限定安全限值。
同时,该负责人强调,国产孕婴品牌目前仍以线上和母婴专营店渠道为主,日化渠道占比不大,渠道开拓、品牌培养是当务之急。
和上述负责人抱有相同想法的,还有艾芭薇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CEO曹景春。他认为,孕妇化妆品市场规模的确如此,但是目前复合增长率远没有这么高,细分群体的消费意识有待时间的培育引导。“这个细分领域发展壮大的障碍,是需要时间的培育与品牌定位的聚焦积累。”他补充道。
事实上,孕妇化妆品这一概念已不鲜见。在品牌上,国外有娇韵诗、FANCL等主打无添加、安全的品牌,早已打出了“孕妇可用”的口号;而在国内,也有诸如亲润、红色小象等品牌抢滩这一高地。
在品类上,孕妇用化妆品已经横跨护肤、彩妆、洗浴等品类。怀孕期间,女性的护肤考量除了缓解敏感、增强弹性等常规需求外,更多的是会考虑护肤品的成分会不会对肚子里的宝宝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