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公元前7000-5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北京半坡遗址和河姆渡出土的人类遗迹为代表。此时,人类学会了种植粟米、水稻,学会建造半地窖式房屋,制造彩陶,磨制石器。此为新石器时期,农耕为主,同时动物禽兽得以驯化饲养。
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人类逐步进入奴隶社会,并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此时人类的食物主要以植物的种子为主,还有部分肉食。虽然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但人类已经学会建造房屋,穿上衣服,并组织较大规模的社会,由氏族社会、奴隶制城邦到国家,到一定制度传承以及完整分工的奴隶制、封建制国家,如夏商周奴隶制国家以及其后建立的秦朝,实现全国的统一,就标志着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公元前1-2世纪)。自然,社会分工的日益严密,奴隶的解放,生产工具,生产设施制造能力加强,社会力量的迅速集中以及大规模社会工程的兴起,促成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农耕社会迅速形成并稳定下来。这一时期,人类的饮食结构已经逐步过渡到主要食用农作物,植物的根茎、谷物的种子以及水果等。这种饮食结构一直延伸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西方世界工业革命较早,西方人的饮食结构比东方人改变的要早。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二战的结束以及西方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粮食生产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大量富余,加之畜牧业育种技术养殖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畜禽饲养业的超常规发展,人类消费的蛋白质、脂肪以及能量物质大幅度增加,这也引发了所谓西方式富贵病的诞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世界已经意识到,随着所谓西方生活方式渐渐成为主流,一些疾病,如糖尿病、前列腺、结肠癌、心血管疾病等大规模爆发。
为此,人们对古代和现代人的饮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第一,野生猎物相较于驯养动物只有1/5的脂肪,而且不饱和脂肪酸更高,不到一半的热量以及更多的蛋白质。
第二,奶制品不是古代人、近代人饮食中的主要成分,因而现代人由此获得更多的脂肪、蛋白质,而纤维含量相对较少。
第三,古代人、近代人享用没有进化的蔬菜水果,它们具有更多的膳食纤维(12.6%),我们的原始祖先每天大概消费超过50g膳食纤维。
第四,我们的祖先通过原始种植,使他们的农作物包含了更高水平的微量营养素。
现代经过基因技术培植的农作物,确实在抗病虫害、稳定高产以及蛋白油脂含量上,包括生产周期缩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相应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含量以及安全性,都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有很大的区别,存在不小的差距。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生产总产量仅仅满足社会公民填饱肚子,加之基本不从国外进口粮食,牧业和畜禽养殖规模相当有限。因此,在此之前,中国近现代人和近世纪古代人的饮食结构,基本上以素食为主,而且由于谷物加工技术的限制,谷类食品中保存了大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矿物质。但是,从1985年之后,随着家庭承包的全面展开,各种经济责任制的推行,水稻、小麦杂交技术、遗传育种技术的大力普及,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效率,粮食总产量逐年提高,而且因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国际上的粮食,特别是加拿大的小麦、美国的玉米大规模的进入国内,国内粮食市场一下变得充裕,农民有充足的粮食用于发展畜禽养殖。此时,以泰国正大、大江集团、美国嘉吉、孟山都为首的国际公司,又为中国带来现代饲料与养殖技术,加之国内以希望集团为代表的饲料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直接催生准现代化的规模化养殖,畜禽产品一下子快速增长,这反映到人民的生活中,脂肪和蛋白在食品中的热量占比已经从百分之几上升到30%—60%左右,而且,谷物粮食的加工越来越精细化,其结果是米面越来越白,口感越来越细腻,食物热量越来越高,从而膳食纤维越来越少,并催生了一批中年发福的肚腩以及普遍的儿童肥胖现象,大量的三高人群不断涌现,成为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
为了改进我们现代饮食的营养结构,有必要增加膳食纤维,减少脂肪摄入,特别是低密度胆固醇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