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电子商务、虚拟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的融合能够起到极为让人震惊的“化学反应”。大数据时代的确是来临了,可对于数据的滥用以及信息泄露的状况来看,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随着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但“互联网+诈骗”也随之诞生,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诈骗黄金时代也渐渐的让人们见识到了其可怕的影响。
从古至今就没有缺过这么一批人,他们基本上都是社会闲散,喜欢通过不懈的努力非法获得他人的财产。而这些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渐渐的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诈骗手段。本文抛开各类手段不谈,毕竟在百度键入“诈骗手段”便可以搜到无数篇被骗人的感想心德以及公安机关和各媒体发布的防骗指南。
大数据是巨量数据集合,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和真实性的五个特点。而企业经过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够具有更强的决策力和洞察发现力。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大数据意味着更清晰的用户需求以及更明确的受众对象。这些数据看上去对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性,但也因为对这些数据的保护不到位,让这些数据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这些信息都是从哪里泄露的?互联网为了越来越便捷和安全,会要求用户实名注册,而在购物网站上手机号与银行信息也需要进行绑定。以淘宝来讲,阿里巴巴手中拿到的是所有用户的数据,难免有人会想要出售一些数据获得私下的利润。就算阿里巴巴纪律严明没有出现任何“内鬼”,也保不齐淘宝中众多的B端C端商家能够抵挡的住诱惑。
不少的个人卖家销量十分可观,每一个订单都能够让卖家记录下购买者的姓名电话与常用地址。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些信息来实施如今所谓的“精准诈骗”,例如不法分子购买来的几分名单上都出现了同一个人,那么他们也会通过分析这一个人的消费情况、偏好等来制定一个“私人定制”的“精准骗局”。
虽然各机关的防诈骗宣传已经做的很到位了,依然有不少民众上当受骗。对于诈骗公安机关还能侦查破获,对于信息泄露公安机关却无可奈何。各个平台中的C端卖家不受监管,这些数据在有的卖家眼中就是一份额外的利润。而对于企业,在司法实践中,只要不是故意泄露或窃取个人信息的,极少需要担责。也就是说卖家泄露的信息无从追查,企业泄露的信息可以将责任推卸给“临时工”。民众们除了防范还是防范,如果不幸中招也只能抱紧那最后一丝希望。毕竟咱也没处索赔,只能期望于不法分子在被捕前不要将赃款转移或是花光。
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的确是给人们带来经济的增长与生活的便捷,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信息泄露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能因为只顾着发展而忽略了监管和法规的滞后,虽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可普通老百姓的羊圈里又能有几只羊,或许羊圈破那么一次补不补也就再无意义了吧!(彭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