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保健食品注册工作执行的是《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今年7月1日起将实施《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每一种产品在申请批准文号的过程中都需要经过大量的产品试验,而直接“套号”则“免除一切”,这些没有经过任何试验和检测的产品,不仅质量难以保证,功能更难达到要求。
监管存在瑕疵
消费存在盲区
保健食品“套号”这一不法现象的存在,除了违法者不正当的逐利形态之外,还有监管存在疏漏和消费认知缺失的深层原因。
从1996年《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实施开始,保健食品的概念已经存在了20年,这期间法规不断完善,注册审批制度也几经调整,但是监管手段一直滞后于健康消费的不断升级。目前,我国批准的国产和进口保健食品已经超过了16000个,但是功能的局限、审批的繁琐、费用的昂贵、声称的限制等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保健食品市场。企业在诉求最大化效益的市场规则,职能部门在寻求严格有效的监管手段。在监管部门适应保健食品市场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个别的混乱现象,为不法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与此同时,与健康需求形成巨大反差的现象是,保健食品科普仍是盲区。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什么是保健食品,不知道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和药品的区别,不知道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的内涵。面对保健食品,消费者存在着不会吃、不敢吃的现象,这些盲区自然就成了违法者游走的空间。当一个戴着“蓝帽子”的产品摆在消费者面前,而消费者不知其意义,不会辨其真伪的时候,就只能任听不法者的忽悠了。
用科普的力量
打通认知渠道
按照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国家食药监总局制定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注册,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注册申请人申请,依照法定程序、条件和要求,对申请注册的保健食品的安全性、保健功能和质量可控性等相关申请材料进行系统评价和审评,并决定是否准予其注册的审批过程。保健食品备案,是指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依照法定程序、条件和要求,将表明产品安全性、保健功能和质量可控性的材料提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存档、公开、备查的过程。这部规章对保健食品提出了更加科学严格的管理规定,与此同时,国家食药监总局关于保健食品监管的各项具体政策也在不断出台。法规的升级无疑会促进保健食品行业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