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晚,原先预定4月8日出台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即所谓的“正面清单”提前问世。此次公布的清单共包括1142个8位税号商品,不在正面清单内的商品,将无法通过BC直邮或BBC保税业务模式进行购买。根据该清单,今后受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母婴、保健、化妆品等品类中,此类商品要想进入国内保税仓,必须将按国家规定,以一般贸易的货物要求核验通关单,提供原产地证、批文和商检、国检,以及配备中文包装。
保健品受限跨境电商新政 带来不是寒流是暖流
霄云君经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后确认,需要注册或备案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未经注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被排除在名单之外。鉴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国内还属新生事物,并未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而国际知名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早已进入中国并取得合法身份,因此三者当中受限最显着的无疑是保健食品。
中外企业回归公平竞争
霄云君认为,新税制以及新《食品安全法》和《保健食品备案与注册管理办法》合围形成了一道“篱笆”。这道“篱笆”短期内来看可能会使一些跨境电商从业者丧失保健食品类别的利润,但从长期来看,对我国脆弱的保健行业而言,却是极大的利好,将游走于法规之外的海外企业重新拉回公平竞争的轨道。对海外企业而言,堵死不接受中国食品安全法规监管的捷径,有利于其合规、稳定地开发中国市场。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虽然看似能购买的产品受到了限制,但却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食品安全。
海外保健产品要想通过线下渠道进入中国市场,须通过审批或备案取得中国的保健食品身份,这个过程至少需要1~2年。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GNC、NBTY在内的海外品牌在国内基本藉由食品类的灰色渠道进行销售,对药店等专业渠道的覆盖受限。这也是后来NBTY联姻汤臣倍健的一个重要背景因素。
相比线下渠道,跨境电商通过个人自用物品邮寄的方式完成保健品进口,仅需符合原产国的药监标准,大幅降低了海外品牌的落地壁垒。以澳洲品牌Blackmore's为例,尽管公司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因受益于2014年下半年国内进口跨境开放试点,公司2015财年销售较上年大幅增长36%至4.71亿澳元。
也就是说,得益于各项优惠政策和免税政策,海外保健品不仅得以绕过政策的“篱笆”进入中国,甚至对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形成了“类倾销”的效应,致使国内保健品企业大呼“腹背受敌”——国内监管政策和执法越来越严,海外产品却可以不受监管、享受税收优惠,大卖特卖。
然而,跨境而来的保健产品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美。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远程购物投诉20,083件,占销售服务类投诉的69.86%。其中,跨国跨境成为网购投诉的重灾区,假货泛滥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些知名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深受其害。安利(中国)称,此前就曾委托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对国内最大电商平台上售卖的安利产品进行了抽样购买和检验,结果显示46%为假冒产品。
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是经由跨境电商平台购买的正规的海外产品,由于没有中文标签、服用方法等标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留给中国企业的时间很紧迫
此次针对跨境电商的税改新政,政府的思路非常清晰:引导境外消费资金回流和激活国内消费市场活力;打击灰色清关代购行业,升级产业链;便于海关统计跨境交易数据和提高海关清关效率,更好地为经济运行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健康产业在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中被赋予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霄云君认为,此次的跨境电商新政与保健食品相关法规形成合围,为我国本土保健产品企业预留了升级的空间与时间。为什么说一定要升级?因为我国保健产业难以满足当前民众巨大的需求和政府的高希望值是客观事实,不然海淘也不会这么热。主要表现为产品线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优秀品牌少,特别是虚假、夸大宣传效果,虚报产品成分等,让保健品在大众心目中产生了不良观感。
而与此同时,海外保健产品企业对国内市场虎视眈眈,想方设法进入中国,因为中国市场太诱人。美国的许多膳食补充剂企业,一半以上的销售份额来自于中国市场;一些海外公司只要和中国扯上关系,便可在当地赢得资本的青睐。有专业人士估算,美国每年生产的保健产品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销往中国,而这些产品的原料中又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来自中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健产品消费国,我国保健行业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少,反而为海外公司做垫脚石,这种现状不能不令人痛心。
因此,对于脆弱的中国保健产业来说,此次跨境电商新政带来的不是寒流而是暖流,它为中国保健行业的升级与壮大赢得了时间与空间。但海外企业千方百计进入中国市场的努力不会停止,留给中国保健产业的时间仍然很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