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保健品线下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不容易
虽然海购疯狂,但在国产保健品看来,随着新食品安全法以及保健品注册备案制的实施,线下渠道将是未来最重要的阵地。
海外保健品进入中国,目前主要有两个渠道,除了跨境电商之外,另一条路便是通过一般贸易的方式进入,而这条路一直存在“灰色”地带。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主任张中朋表示,保健食品进入中国,通过一般贸易的方式是过去主要的渠道,它们一般是以“普通营养食品”或者“定量食用特殊型食品”,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按照标签备案、检验检疫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是海关的商检检验,“本来在国外,这些进口保健食品就是以食品的形式销售的,中国市场对保健食品才有‘蓝帽子’监管”。
不过,随着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这种食品、保健品界定不清的状况将会被消除。因为根据规定,未来保健食品需要实行注册备案制,而进口保健食品仅有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被纳入备案范围,而进口保健品取得“蓝帽子”的数量却依然有限。张中朋表示,此外,目前海关关口规定胶囊、片剂等一些剂型不得以普通食品的名义进口。
林志成认为,“从目前来看,由于海外品牌拿到国内保健品批件的数量很少,新规实施意味着,未来线下进口保健品的数量将会寥寥无几”。
海外保健品难获得“蓝帽子”在行业内并不是秘密。林志成说,进口保健品申请“蓝帽子”,需要花费3年甚至更长时间,成本几十万不等。此外,由于海外保健品多按照原产国的标准,配方有可能不符合中国食药监的标准,如果申请“蓝帽子”,甚至需要重新研发一个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
这些因素让进口保健品望而却步,未来它们将丢失前沿阵地。
“在我们看来,没有线下就没有了阵地,缺少了与消费者沟通鲜活的媒介,”林志成说,“保健品不光是看价格低、看品牌就可以了,还有很多服务配套,电商是无法提供的。”
林志成说,所以未来也有计划将汤臣倍健的储备批件授权给合资公司使用。
国内企业热购
国外保健品企业
事实上,不光是中国消费者在疯狂海购保健品,中国企业也在疯狂“海购”保健品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战略合作分食进口保健品市场的例子已经涌现了不少。除了合生元收购Swisse,金达威也收购了美国保健品品牌Vitatech以及Doctor's Best Hold Inc,中生联合以1.4亿港元收购了新西兰保健品品牌Good health。战略合作的案例也多不胜数,网易考拉与澳大利亚第一品牌Blackmores合作,同仁堂则与加拿大的Natural Factors战略合作。
近几年不断在海外看项目的林志成认为,现在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保健品品牌的潮流很热,“中国企业出得起钱,现在出去谈一个标的,竞标的十几家企业里大部分都是中国企业”。
他举例说,NBTY之前也是上市公司,后来被凯雷集团收购了,当年是8倍的EDIT,去年合生元收购Swisse是15倍的EDIT,“这个价格在海外看是不可思议的”,在他看来,这种收购价格的暴涨,也证明了进口保健品在中国发展得特别快。
与NBTY的合作,汤臣倍健的选择是成立合资公司的模式,以60%∶40%的比例分配股权,由汤臣倍健控股,未来合资公司持有自然之宝、美瑞克斯在华永久的经营权和商标使用权。
在林志成看来,现阶段合资的模式更符合现实,“与NBTY的合资,是用较少投入将海外品牌引进中国的例子,与几个亿的并购项目不同,合资公司投入的几千万不是给对方的,是直接投到公司运营当中,所以投入其实是比较少的,而且NBTY在中国市场经营了10年,目前已经有相当的消费基础”。
国人到日本买马桶、到澳大利亚买奶粉,中国企业现在也学会到海外买保健品企业了。对比之下,除了“海购”国外保健品品牌分一杯羹,中国企业要培养消费者对国内保健品品牌的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陆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