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数据,有43%的美国人服用多种维生素,而服用其他保健品的人也多达21%。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保健品行业的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968亿美元(1美元约合6.55元人民币)增长到2013年的1500亿美元。
最近几年,保健品也成为中国人海外购物的主要目标之一。不过,当一批宣称对某些疾病有“显著疗效”的“洋保健食品”开始频繁出现在我们的海淘购物车中时,许多问题其实还需要中国消费者三思。
饮食结构不同,所需保健品也不同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首先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在饮食对象上,中国以热食、熟食为主,这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又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上的差异特征,称中国人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另外,西方人喜欢一日多餐,中国人历来习惯一日三餐。
中西方饮食习惯有如此大的差异,根据西方人饮食习惯而开发的膳食补充剂适合中国人吗?在北美,保健品根本不是什么高档养生品,只要花上十几美元或加币(1加元约合4.88元人民币)买上一瓶复合维生素够吃好几个月,比吃菜便宜得多。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美国和加拿大很多穷人没法每天吃足够的水果和蔬菜,只好通过大把服用维生素来保持健康。北美家庭医生有时看完病人,喜欢额外嘱咐他们适当补充维生素片或钙片等,甚至还会送些给病人。
中国人的日常饮食里本就包含了大量果蔬,且不说是否还需要额外补充类似的维生素,就从这些保健品本身功效来说,就难以替代天然蔬菜。
有些保健品声称提取蔬菜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不爱吃蔬菜可用维生素片代替补充营养,但很多专家对此持保留意见。蔬菜中所含各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是维生素片无法全部代替的。复合维生素片可提供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B2、叶酸等,但它通常不能提供蔬菜中的钾、镁、不溶性膳食纤维、黄酮类、多酚类、有机酸以及各种利于保健的生物活性物质。
另外,维生素片中的营养素不能相互配合,保健效果远不如新鲜蔬菜。因此如只吃一种或几种维生素片来代替食用蔬菜,结果往往使人营养失衡。比如一位加拿大华人听信无照营养师兼保健品代购的建议,饮食严重忌口,仅靠每天十几种保健品度日,十几年后被医生诊断为严重营养不良而早逝。
均衡饮食比保健品更有效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许多俗话都反映了中国人对饮食的讲究。例如: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又如:饮食要“三多三少”——素食多,荤食少;杂食多,纯食少;热食多,冷食少。再如:营养要求“三高三低”——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高维生素;低碳水化合物(糖,淀粉),低饱和动物性脂肪,低盐。
各地区确实存在生活、饮食习惯的差异,这也会造成某些生理结构的差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母乳喂养。国内外母乳中营养元素含量不尽相同,对营养补充要求也不同。研究显示,中国人母乳中所含蛋白质含量偏高,为1.74g/100g,而美国为0.99g/100g,日本为1.19g/100g。此外,由于中国母亲膳食中素食比例大,中国人母乳中亚油酸和a亚麻酸含量较高,软脂酸和硬脂酸含量较低。同时,中国人母乳中钠含量也相对日本、瑞典等国高。因此,在母乳与配方奶混合喂养的情况下,洋奶粉是否适合自己的宝宝,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此外,像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元素氨基酸(没有适当的氨基酸组合,蛋白质无法生存)是人人都需要的。但从科学角度看,大多氨基酸可由人体自身合成,仅几种必需借助食物来完成。所以专家明确表示只要饮食均衡,就能获取人体所需含量,不用另外补充。
实际上,身体缺乏某项元素,食补往往比吃保健品来得靠谱。比如人体缺乏维生素B,可能是因为平时吃饭过于“精细”,多吃一些粗粮就能得到改善。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营养教育主任波尔克认为,健康而均衡的饮食,比吃任何保健品都来得有效。保健品营养再丰富,也比不过天然食品所含的数千种营养元素。
服用保健品前应咨询医生
别看国外超市里保健品柜台总挨着药房,但没人把保健品当成药品用。
在北美地区,通常到老年阶段,当地人会补充一些钙,因为一上年纪,体内的钙会严重流失,光靠日常进食补充不足以保持平衡。再如,工薪阶层养家压力大,工作繁重,一般会补充一些B族维生素,缓解疲劳、增加活力。此外,还有今日美国最常见的膳食补充剂ω-3和辅酶Q10,用以改善脑或心脏健康,关节润滑剂以缓解关节疼痛。
然而,与国内不太相同之处在于,外国人服用这些膳食补充剂前通常会征询一下医生的意见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有一定针对性。而保健品柜台归药房负责的好处就体现在,只要消费者有任何疑问或想得到建议,都可到窗口免费咨询药剂师。另外,外国家长很爱给孩子补充多种维生素。其实,早在孩子出生后不久,探访护士就会建议给母乳喂养的婴儿补充滴剂钙。当然剂量、次数等具体补法药剂师或医护人员都会详细告知。
在帮助顾客选购保健品时,比起品牌和价钱来,药剂师更注重单位含量。但这不代表含量越高越好,而要告诉顾客:剂量大的可能只要一日吃一次,计量小的一日多次。有人可能喜欢分次服用,有人可能喜欢一次服用。但不论如何,要根据产品说明和医务人员指导摄取适当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