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风险“扫除”隐患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维护食品安全更要防患于未然。从2011年起,由市食药安办协调,市食药监、质量技监、工商、卫生、经信委、商务委、粮食局等部门共同配合,统一制定了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2015年,本市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应急评估体系,针对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及行刑衔接案件的涉案食品,及时开展了“本市街头摊点烧烤类动物性食品中苯并(a)芘含量的专项调查”、“市售动物性海水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专题调查”、“市售坚果中铅、镉污染及酸败状况专题调查”、“小麦粉中检出呕吐毒素的应急风险评估”、“市售榴莲中检出姜黄素的风险评估”、“市售畜肉产品检出异常动物源性成分的风险评估”等13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项目。
为客观反映上海各类食品安全的状况和趋势,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为食品安全科学监管提供重要依据,上海已在全市16个区县设置了500个固定监测采样点和若干临时监测采样点,数量将近2010年的5倍,从而将风险监测在本市食品供应主渠道的覆盖面提高至95%,主要食品种类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在此基础上,上海2015年共监测24大类12742件食品(含食品添加剂和餐饮具),涉及427项指标、36.9万项次,食品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同比上升0.3%,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
监测发现,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薯类及膨化食品、糖果及可可制品、炒货及坚果制品、蜂制品、冷冻饮品、罐头、食糖和食品添加剂等10大类食品的合格率达到100%。其中,蛋及蛋制品的合格率比2014年提高了1.1%。而2014年合格率为100%的调味品和焙烤食品在2015年出现了下滑,合格率分别为99.1%和99%。
风险监测合格率大幅提升的,还有茶叶、咖啡及其制品、蔬菜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产及其制品,合格率为99.5%、98.9%、98.6%和94.7%,分别比2014年提高了2.8%、2.4%、11%和3.6%。虽然合格率提升的幅度很大,但这些食品的合格率仍没有超过99.5%,在24大类被监测的食品中处于下游。
相比之下,酒类产品、肉及肉制品、水产及其制品、餐饮食品等4大类食品的风险监测合格率相对较低,都没有超过98.1%。其中,餐饮食品合格率低的原因是部分即食食品指示菌超标,以及馒头、油条中的铝残留量超标; 水产及其制品合格率低是由于部分水产品中检出硝基呋喃、孔雀石绿等禁用渔药,但情况较2014年有所好转;肉及肉制品合格率低是因为部分禽肉样品中检出金刚烷胺等禁用药物;酒类产品合格率低是由于部分配制酒产品检出铅含量超标。
社会监督日益专业
2015年,上海监管部门继续恪守“四个最严”的要求,以错时监管、飞行检查为主要手段,开展日常巡查、监督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共计50.3万户次,同比上升63.3%,发现问题企业3.1万户次并予整改和处罚,同比上升106.7%。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统一部署,结合本市实际,开展了农村食品市场、冻肉产品、生猪屠宰、食用盐等26项专项整治。
“重拳”之下,全市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8986起,同比增加6.4%; 罚没款金额7038.4万元,同比增加26.4%。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本市还加强了行刑衔接的力度,依靠行政监管部门提供的线索和移交的案件,本市公安部门在2015年共侦破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案件304起,同比增加135.6%,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59人,同比增加115%。
据分析,2015年本市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违禁加工食品和假冒合格食品的现象仍然存在,如用过期食品重新加工销售、用“垃圾肉”冒充合格肉、用低档酒冒充高档酒、违法加工海鲜等;二是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加工小龙虾、麻辣烫、牛肉汤时违法添加罂粟壳、加工油条时添加过量明矾、用工业烧碱泡发鱿鱼、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西布曲明等;三是跨区域作案趋势明显,如违法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销售假冒伪劣食品,通过非接触方式达成交易意向,产、供、销过程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加大了案件查处的难度。
高压监管下,一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被曝光,一批低水平食品生产经营者被淘汰,百姓对于上海食品安全环境的信心逐步回升。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最新发布的《上海市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程度调查报告》显示,市民认为上海食品安全状况“很安全”、“比较安全”和“一般”的,三者合计达到96.3%,与2014年持平,比2013年提高了4%。其中,市民认为上海食品安全状况“很安全”、“比较安全”的比例比2014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对食品安全现状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源自对食品安全情况的认知。调查反映,2015年市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程度得分为80.5分,比2014年增加0.1分,为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目前,市民最担心的3个食品安全问题依次为:“变质食品”(占51.4%,同比上升43.4%)、“蔬菜中农药残留”(占40.9%,同比上升31%)和“出售病死牲畜肉”(占40.9%,同比上升19.7%)。而市民最希望了解的3个食品安全知识分别是:“食品营养”(占55%,同比上升4%)、“食品添加剂”(占48.7%,同比上升12.5%)、“食品选购”(占47.6%,同比上升10.4%)。
认知程度的加深,还增加了市民监督食品安全问题的积极性。调查反映,94.8%参与调查的市民“很关注”和“关注”食品安全,同比上升4.5%。他们认为最应该加强重点监管的3个环节是:“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占68.4%,同比上升7.3%)、“环境污染的整治”(占63.6%,同比上升4%)和“种植养殖环节的监管”(占54%,同比上升11%); 分别有71.9%、55.5%和47.9%的市民认为最有效的监管措施是“加强监督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者”、“曝光典型案件”。
不仅积极,更多市民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上显得十分专业。调查反映,有67.9%、58.9%和53.3%的市民认为“广泛公布食品安全问题的举报渠道”、“对举报食品安全问题的个人给予奖励”、“建立举报追溯和责任机制”是最有效的3种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措施。2015年,上海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接到食品类投诉、举报和咨询83409件,同比增加4.4%,其中投诉举报案件查实率高达67.9%。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全年共落实有奖举报995件,奖励金额84.3万元,同比增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