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构想
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中长期规划发展路线图,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战略
该研究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并对未来十到二十年我国食品安全趋势研判: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是深远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将日益完善,全方位的社会共治格局将初步形成,违法生产经营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将得到有效的遏制。环境治理的长期性、综合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迫使环境污染将长期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区域不平衡、城镇化发展、产业融合加快、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将加大食品产销分离带来的风险。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促使农村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区。未来十至二十年,疫情疫病传播、突发性致病菌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和来自种养殖业滥用农药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化学污染,将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特征。
该研究对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提出了六条建议
一是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中长期规划发展路线图。总目标是不断提高发现能力,促进监管前移,落实预防为主,持续发展战略。对此提出了“四项战略目标、六项保障体系,四基战略措施、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四项基本原则”指的是,预防为主和消费者优先的原则、产管结合和全程协同治理的原则、风险分析和信息化公开原则、专项治理和长效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四项战略措施,即源头治理战略、产业升级战略、信息化风险管理战略、社会共治战略。六项保证体系,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风险分析科学决策保障体系、政府服务和监管保障体系、产业技术升级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教育保障体系、道德诚信保障体系。
通过以上四项战略措施、六大保障体系,要实现四项战略目标,一是非法添加掺杂使假等非法生产经营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要得到有效的遏制;二是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污染监测、溯源、监控、科技支撑的能力要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三是农兽药滥用得到稳定防控,农业三废产生的环境污染要得到初步治理;四是食品营养失衡导致的慢病高发态势要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战略,提高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要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能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正在向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全程控制的方向发展,与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技术融合速度加快。为此,建议将食品安全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设定期限内进行继承式协同攻关,推进源头治理、过程控制、风险检测、风险评估等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三是制定食品安全风险五项基础检测计划,建立国家五大检测预警网络。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质量强国的基础。要把我国从大国建成强国,质量基础工作尤其重要。美国在制定食品安全战略计划中将国家监测计划放在了其他战略计划之首。
我国要制定国家层面的五大基础监测计划,即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食品中环境污染物的检测,食品营养成分和国民健康指标的检测,食品真实性的检测。通过五大监测网络的建立,将建立国家级动态监测数据库,形成风险预警网络平台,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现代信息化。
四是将我国食品营养与民众健康水平列入我国中长期发展纲要,并编制2016—2025年的行动计划。建议制定提高我国食品营养与民众健康水平纲要,一是建立完善的国家营养安全管理体系;二是营养安全政策纳入“十三五”规划;三是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养法早日立法;四是积极推进营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五是加强营养科学基础研究,使我国建成世界营养科学研究高地;六是加强营养经济学研究,将营养发展列入国家长期财政计划;七是建立我国食品营养与民众健康疾病状况数据库,发挥大数数据的引领作用;八是坚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营养安全协同发展;九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营养行动十年中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五是奶牛生产性能设定DHI大数据,引领我国奶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数据时代如何养健康牛、产优质奶,DHI统领奶牛发展是必由之路。通过DHI工程的实施,在建国百年我国必将建成奶业强国,使之在强壮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六是加强食品安全道德建设,重塑食品安全是道德产业的崇高形象。基于食品产业道德下滑、底线下探的现状,在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同时,亟待加强食品产业道德建设。建议:一是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普遍的食品安全道德观念。二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立有效的契约机制。三是开展食品安全道德考评,为食品安全道德约束提供价值导向。四是依靠政府、消费者和媒体的多方力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五是加强食品文化建设,构筑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