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真菌毒素污染物成为粮食安全的长期隐患
粮食重金属的污染主要是镉、砷、铅、汞。从粮食部门检测的情况看,总超标率已经达到了9%以上。从地区来看,重金属超标率比较高的是南方和西南方的粮食产区。这与土壤中金属的污染相一致。由此说明,这些地缘污染与环境重金属的污染密切相关。在真菌毒素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25%的粮食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每年粮食及食品损失达到10亿吨。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100多万公吨的粮食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受到真菌毒素污染,约占粮食年总产量的6.2%。如有采取科学的农产品真菌毒素防控措施,中国每年能减少约850多亿元损失。
非法添加和掺杂使假仍然是我国现阶段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2001-2003年的统计看,央视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非法添加和掺杂使假基本占到了37%。非法添加和掺杂使假今后仍将是食品安全重要问题。
该研究在对上述我国当前凸显的四类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溯源时发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缘由
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严重。水源污染:目前。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90%的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耕地污染:全国土地总面积、总超标率达到16%以上,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占2.9%,且污染灌区不断增加;农业污染: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显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物已经超过工业的7.5倍。庞国芳表示,过去都认为工业污染非常严重,而现在农业的面源污染已经超过了工业的污染。
食品工业基础薄弱。我国的食品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占80%以上,“小、散、乱、低”的现状,增加了监管难度。
科技支撑比较落后。2004-2013年,我国科技投入占GDP1.6%,远低于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2.3%。庞国芳说,不论食品工业,还是食品产业,我国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但不是强国,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深层次的薄弱环节。如2014年上海福喜事件,重演了美国一百多年前的覆辙,这说明我国还存在发生此类事件的土壤,值得警惕和高度关注。
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形成。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淡薄,缺乏契约机制;第三方监督力量不足;监管部门对违法企业的惩治力度不够,违法成本太低;公众对食品安全意识高,但知识比较薄弱的反差,消费者维权没有发挥;社会道德严重滑坡,食品产业要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
他山之石
法律体系架构合理、标准体系系统、完整、可操作性强,欧盟农药残留监控的每个环节都有可操作的具体法律法规,来做检测技术的保证
该研究通过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演进历程及法律法规的对比研究发现,有六个方面的国际经验,值得我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