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食品科技北京论坛召开
“我国保健食品像药品,不像食品;保健食品当药品卖,不当食品买;把保健食品当药品吃,不当食品吃。”日前,在由中国保健协会、北京食品学会、北京食品协会主办的第七届食品科技北京论坛上,与会专家形象地总结出我国保健食品市场目前的三大怪象。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实际投产率仅为52%。保健食品要“祛药品化、去行政化、重科技。”
大环境提供巨大发展空间
中国保健协会会长张凤楼在致辞中谈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国家把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重点方向,这将为保健食品产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张凤楼指出,国家应大力推广宣传相关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根据有关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以满足国民对营养的需求;同时要继续完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建设,解决生产技术等问题,使产品科技含量更高,质量更好。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张家喜则表示,2009—2013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年均增长14%以上。目前我国保健食品市场份额占全球的比例较低,发展潜力巨大。2013年美国保健食品销售额达750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1/3,而我国保健食品销售量不到美国的一半。中国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品方面的花费占总支出的0.07%,仅为欧美国家相应支出的1/29。
保健食品要去药品化去行政化
与会专家介绍,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实际投产率仅为52%。2005—2012年,我国共有保健品企业3000多家,年产值800多亿元。其中,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而投资在10万—100万元的企业占41%。由此说明,保健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偏小,导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竞争力偏低。
“保健食品要‘去药品化、去行政化。’”中国保健协会监测分会会长徐峰谈到,保健食品产业的出路在于——保健食品要去药品化,回归大食品属性。同时,要去行政化,将保健食品行业交由市场调节。最为重要的是,科技是保健行业的灵魂,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克服低水平重复,创新产品,创新功能,创新服务,科学管理。未来要加强大众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尤其是加强医生的健康教育,利用好食品的三大功能开展营养对预防疾病的干预。
新原料新功能拓展研发思路
台湾利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天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全世界保健食品总销售额预计超过1万亿美元。健康饮料市值年增率7.5%,达到4000亿美元。规模以上的食品企业至少30%都有发展保健食品的计划。国内保健食品企业如何在未来竞争中立足?张天鸿认为,剂型要逐渐脱离胶囊,开发功能休闲饮料及食品。要实行产品差异化,通过产品的成分、含量或产品形态来区分。同时,相对于进口生产企业,要采取低价策略并注重售后服务。此外,在产品研发中,要注重借鉴国外成熟的加工技术及包装设备的应用。
作为此次会议的参展商,台湾利统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益生菌系列、有机玛咖粉、松树多酚等功能食品原料受到了与会者的关注。谈及未来保健食品原料的应用趋势,张天鸿表示,功能性蛋白质,如乐可肽、安肌肽、乳清、初乳、胶原蛋白已成为主流之一,而无过敏记录的植物蛋白质成为新宠。此外,随着益生菌新的功效被发现,其应用也将日益广泛。同时,一些新植物材料,如奇亚籽、亚麻籽、假马齿苋、木鳖果、罗汉果等应用前景被看好。
张家喜表示,我国具有发展保健食品行业的原料优势,特别是中医药方面的独特优势。青蒿素研发成果获诺贝尔奖,更展示了中医药的美好前景。目前,我国维生素类占世界产能份额的70%、硫酸软骨类占90%、氨基酸占30%、植物提取物占30%。
功能食品将成重要增长因素
张家喜认为,保健食品利润空间大,投资吸引力大,特别是对食品和医药企业吸引力强。食品企业的进入,有望拉低保健食品售价;药企可通过自身人才、技术优势,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张家喜表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保健食品监管,完全对口管理,杜绝政出多门现象;对生产源头进行低门槛、高水平监管;对流通领域加大力度监管;对消费终端全方位监管,这些都值得我国借鉴。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蔡永峰表示,随着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的增加,众多功能食品生产企业的出路在哪里?这需要企业加快升级,加强人员队伍能力建设,提高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
与会专家分析,与国外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大健康产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投资机遇随处可见,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随着该产业的升级,大量的科技成果通过科学有效地评估转化,营养与功能食品将成为大健康产业中的重要增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