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情况
国外食品检测也闹过“乌龙”
食品检测的“乌龙门”不仅在国内频繁上演,国外其实也不例外。
2013年,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宣布在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中检出肉毒杆菌,达能、娃哈哈、可口可乐、雅培等国际食品巨头均受波及。
然而,2013年8月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突然宣布,进一步检测结果证实恒天然生产的原料中不含肉毒杆菌。“这是整个新西兰的尴尬。”由于恒天然最初委任的检测机构是新西兰政府下属部门,新西兰贸易部部长对这样的错误检测感到“非常不舒服”。新西兰政府随后发布对“乌龙”事件的调查报告,指出恒天然及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在处理中存多处问题。
这一检测失误,为恒天然集团及其客户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法国达能2014年1月将恒天然告上新西兰高等法院,称“乌龙”事件给达能旗下纽迪希亚造成巨额损失,要求恒天然赔偿10亿新西兰元(约7.1亿美元)。但新西兰高等法院表示,不支持达能的诉讼,要求企业首先参加2016年2月的仲裁。
新京报记者查询了解到,在欧美,不少食品的隐患、预警由第三方机构率先发现。这些检测机构独立于政府,受法律约束,如果检测出问题,将面临复检和法律制裁。
像美国直接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审核和检测机制,将常规性检测交给其认可的认证机构或各州的独立检验中心、实验室。第三方检测机构如果在检测审核中发现存在“对公共卫生的重大风险”时,须立即向FDA报告。
为防止出现弄虚作假,法律规定,食品企业向第三方审核机构或审核员作虚假陈述, 或第三方审核机构向FDA作虚假陈述,可处以罚金和5年以下监禁的刑罚。
■ 解决出路
缓解矛盾 可借鉴AB式对照复检
事实上,针对业界对复检存在的程序质疑,在今年10月刚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已经首次确定了随机盲选原则,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对检验结果有异议,可提出复检申请,由受理复检申请的部门在公布的复检机构名录中随机确定复检机构。这就是说,原先由企业作为复检申请人,来选择复检机构的权利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受理部门随机盲选,进一步保证复检机构的中立性。
江苏工商曾建议AB对照式复检,制定兜底性规定,建议抽检部门可在复检申请人委托复检的基础上,由初检机构另行委托一家复检机构同时复检。两家复检结果一致的,为最终检验结论;复检结果不一致的,另行委托复检机构复检,并作为最终检验结论。“虽较繁琐,但可切实保障三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复检错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复检机构一定要秉持程序公正,避免暗箱操作。”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刘清珺建议,初检机构和复检机构之间应互相公开检验流程,如果初检机构认为复检结论有疑问,“可以公开发出申请,由双方共同派出检验人员,按照同一套操作规范和流程,对原封存样品进行检测,进而得出检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