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10年间,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与2002年相比,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降低2.5个百分点。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但农村老年人的营养不良率仍然较高,城市青年女性的营养不良状况有加重趋势。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消瘦仍然是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主要的营养不良问题,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依次加重。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表示,消瘦、贫血、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等问题需要高度关注。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研究推动营养立法,将营养改善工作纳入各级卫生计生政府部门的职能,全面推动营养改善工作。
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常继乐指出,目前我国居民在营养方面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营养不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不良;另一方面,营养过剩问题严重。
监测发现,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凸显,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幅度都高于发达国家。而超重肥胖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许多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的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往往会持续到成年期,因此,加强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控尤为重要。此外,我国居民膳食中,谷类、蔬菜类相对欠缺,但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居民脂肪类饮食已经超过30%,而食物营养指南推荐的标准是25%至30%,已经超过上限很多。
报告还显示,2012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5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经过标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在各种慢性病中,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5.2%、9.7%和9.9%,癌症发病率年平均增长约4%,2013年发病率为235/10万。
对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王国强分析,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此外,慢性病的发生还与经济、社会等多方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在不断延长。专家表示,对慢性病的发展趋势,应当通过健全服务网络、完善全程监管等方式加强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