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饮料,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中国软饮料分类标准》中并没有功能性饮料这一分类,与其最为相近的是特殊用途饮料,即通过调整饮料中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制品。 因其中添加的牛磺酸、咖啡因、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对抗击体力疲劳、提神醒脑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有专家认为,消费者要谨慎饮用能量饮料,因为这些饮料很有可能会给身体带来隐患。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现状
有媒体报道,最新的研究显示,过去10年虽然年轻人摄入咖啡因的来源发生了变化,苏打饮料虽仍是主要来源,但其比例大幅下降,咖啡和能量饮料的比例有所上升。医学杂志《儿科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咖啡和能量饮料成为19~22岁年轻人的新宠。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卫生统计员艾米·布冉姆Amy Branum表示,能量饮料已成为青少年和孩子们最主要的咖啡因摄入来源。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近五年来饮料业产值年均增长近20%,其中处于市场高端的能量饮料成为最近两年饮品行业竞相抢占的市场。据业内人士预估,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未来5年能量饮料市场将有1000亿元的市场空间。
尽管估计乐观,但在亚洲市场,能量饮料依然只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占有额较大,在中国大陆市场总值迄今不超过100亿元。
“和去年相比,能量饮料的销售额可能下降了20%以上。”广州某大型卖场采购经理告诉记者。记者在多家卖场看到,与现在流行的茶饮料和粗粮饮料比较,脉动、激活、尖叫、V飙、PM3点、力保健的陈列都普遍较小,而且也没有什么促销规模。记者在饮料区待了将近半小时,能量饮料很少有人问津。“除红牛外,其他能量饮料在终端销售上都比较慢。”商场销售员告诉记者。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经销商告诉记者,不仅以保健抗疲劳为诉求的V飙、PM3点、力保健表现平平,就连市场范围更广、以快速补充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为卖点的脉动、激活、尖叫都面临增长瓶颈。来自市场终端的数据表明,连“脉动”这样的功能饮料领头羊,在华南市场1至3月份的总体销售同比也在出现负增长。
原因:巨头落重本 惨遭滑铁卢
严格来说,能量饮料以前统称为功能饮料,其阵营近年来才开始细分,以脉动、激活、尖叫为代表的被称为营养素饮料,以佳得乐、劲跑、维体等为代表的叫运动饮料,而只有以红牛、东鹏特饮、力保健、V飙等为代表的才叫能量饮料,但其实,它们又互相有交叉。
巨头尚未发力?
“能量饮料在中国市场的疲软,与能量饮料巨头尚未发力有关。”曾任金丝猴食品公司旗下能量饮料PM3点华南区经理的徐鹏认为,像美国BHIP公司的BHIP Energy、星巴克的Starbucks Refreshers均没有有效切入中国市场,导致能量饮料只有红牛一枝独秀,其他品牌一片混战。
落力试水遇瓶颈
这种说法显然经不起推敲。BHIP Energy在北京奥运会上已经亮相,很多外国运动员喝的粉红色饮料就是BHIP Energy,其全球总裁泰瑞·拉克先生当时曾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BHIP将在不久进军中国市场。”随后就在中国区市场推出主打的能量饮品为BHIP Energy Blend(中文名“草本洁净能量”),但直至目前,市场上基本看不到这款产品。
达利的全新能量饮料乐虎一年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各超市、便利店铺展,而且通过了严格审查并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准使用“功能饮料”名称,在国内获得此资质的企业仅有少数几家,但也并没有成为能量饮料市场的一支奇兵。
“能量饮料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有市场。”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旭峰告诉记者,以前是熬夜或者热爱运动的白领喝,现在高中生、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成为能量饮料的拥趸。
专家: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 不同人群应看成分慎喝
喝能量饮料究竟好不好,营养医师都表示“不好说、说不清”。首先,能量饮料中添加的成分有一定的药物作用。如牛磺酸能促进脑细胞的合成,增强记忆力。一些运动饮料中含有钠、钾,可以补充人体因流汗而流失的盐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行业监测标准,在功能性饮料的准入门槛、成分含量等方面都存在空白。”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著名营养师熊苗认为,至少功能饮料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如正处于成长期的小孩、高血压、胃病、肝病患者及孕妇就不宜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能量饮料的目的是短时间内提高机体兴奋性和提供即时性的能量分子,所以配方中通常都要有咖啡因和磷酸肌酸等能容易快速供能的化合物。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翰·希金斯博士表示,咖啡因与能量饮料中的其他成分会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心律不齐,还会干扰人体正常盐平衡。过量摄入咖啡因会损伤认知能力。
熊苗认为,长期大剂量摄入咖啡因能够导致“咖啡因中毒”,包括上瘾和神经过敏、易怒、焦虑、震颤、失眠和心悸等。对于糖尿病人等特殊人群来说则更要少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