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在食品、饮品的选择上,健康成为首先考虑的因素。这种需求的产生使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功能饮料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在2004年,功能饮料曾经刮起过一阵猛烈的旋风,引得中外企业竞相参战。
但是,树大招风,一旦与功能饮料较真,功能饮料的短板与不足则掩盖了风头,使其迅速由高峰跌入低谷,仅给人留下“功能饮料”这一概念。尽管有的饮料企业在功能饮料上确实下足功夫,却仍然不敢拍着胸脯说产品如何的好。想让功能饮料拍胸脯有底气地说话,这需要企业、业内专家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撑起功能饮料的腰肢。
媒体质疑 功能饮料能量来自哪里
早有媒体报道,功能饮料能量来自添加物。食品安全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也为其佐证:功能饮料的能量主要来自其添加的各种成分,如来自人工合成的各种有益健康的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
一旦明了功能饮料能量来自添加物,对饮料的质疑立马摆上台面:功能饮料配方中的不同成分会不会产生“精神药物”,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依赖,更或者直接对人体产生危害。
因为缺乏有效的行业监测标准,功能性饮料的准入门槛、成分含量等方面都存在空白,喝能量饮料究竟好不好,营养医师多表示“不好说、说不清”。
消费者质疑 功能饮料是否有害
如今,食品安全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企业生产饮料也遵循国家的各种行业标准,贸然回答功能饮料是否有害,缺少科学的判断。
但不管是媒体还是专家,都不建议儿童喝功能饮料。在挑选功能饮料上,专家也建议大家仔细阅读每种饮料上所注明的成分,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饮料。也有专家称,能量饮料容易影响摄食和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营养不良。
而对于身体健康,没有体力消耗、不需要补充能量的人,喝功能性饮料除了能够解渴外,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专家建议 加快出台功能饮料行业标准
我国目前尚未有关功能饮料方面的法规出台,对能量饮料的成份、含量、标准也没有明确强制性规定。目前功能饮料市场上主流产品的标签都对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为模糊。
专家也指出,人体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也不是越多越好。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彭志英教授认为: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都对人体有利,它进入人体和酶发生作用,但是这两种维生素多了对人体不利。
有数据显示,中国功能饮料的人均消费量每年仅为0.5公斤,距离全世界人均7公斤的消费量尚有较大空间。从数据来看,中国的功能饮料市场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