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各大媒体的讨论。舆情纷杂之下,有些概念却在人声鼎沸中被模糊。哪些概念不能混淆?又该如何引导公众理性、冷静参与讨论?
(以上图片来自第一财经以及新京报后续相关报道)
现实生活中,“保健品”是媒体报道和日常用语中的高频词语,虽然没有明确是保健食品,但是人们往往一提保健品,脑子里第一印象不自觉的就是保健食品。
然而,事实却是这样的:
10月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问答》中,针对食品、保健食品、“保健品”做了解释并提醒。
1.食品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2.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产品属性为食品。
3.保健品
“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民间俗称),诸多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保健品,实为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饮水机等,而非食品或保健食品。
4.药品
药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来治疗患病者相应的疾病的,有一定的副作用,在服用量上必须严格的控制,不能长期服用。
药品在包装上能够看到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或Z.S.J.B)+8位数字”,它的意思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生产、上市销售的药品,H字母代表化学药品、Z字母代表中成药、S字母代表生物制品、J字母代表进口药品国内分包装、B字母代表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的药品。
▼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不回避、不护短,这是态度
12月27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
徐华锋表示,对于公众来说,食品、药品、保健品、保健食品几个概念难以区分的清楚原因是多个方面的。
一、对保健食品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与消费者健康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普通消费者认为滋补品、传统的医药、器械,都是保健品。这是因为对保健食品法规的详细内容宣传力度不够。所以消费者认知不清楚。”
二、受“药食同源”习惯的影响。徐华锋认为,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药材入食的文化由来已久,生活习惯让公众很难分清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区别。但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厘清这个问题。
三、个别企业也会故意混淆食品、药品、保健食品的概念。一些企业或知法犯法、夸大宣传,或在普通食品中添加药品成分,或在营销过程中把保健食品当药卖。
12月26日,新京报记者针对权健事件对话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
刘学聪:这个事件中的孩子使用的三款产品都不属于保健食品。根据丁香医生的文章,这个孩子使用的是一款紫草体用精油、一款粉末状固体饮料、一袋没有配方说明的中药制剂。(结合文章配图和查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权健相关保健食品的批件信息,我们可以判定这3款产品都不属于保健食品。)
刘学聪:文章中写的是保健品,实际上这三款产品也确实非保健食品。在宣传过程中,我认为是权健的经销商存在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
实际上,很多食品都涉及虚假宣传,千万别因为权健事情把保健食品骂得一无是处。普通食品的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依然严重,尤其是以保健品的概念欺诈宣传。从2017年至今的食品和保健食品欺诈虚假宣传来看,90%的案子都是非保健食品的欺诈虚假宣传。所以,这一次权健事件,不能让保健食品躺枪。
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width: auto !important; max-width: 100% !important; height: 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_gif/mHu2mvNYvfZh3JOMTz047RCb62bzQI8t39Fbb8fxia8tQKP0kVzfxca3G6OXXOWXBjyhAdjMicGk66amajXLcfUw/640?wx_fmt=gif" _fcksavedurl="https://mmbiz.qlogo.cn/mmbiz_gif/mHu2mvNYvfZh3JOMTz047RCb62bzQI8t39Fbb8fxia8tQKP0kVzfxca3G6OXXOWXBjyhAdjMicGk66amajXLcfUw/640?wx_fmt=gif" alt="" />
其次,报道为了佐证其观点,将权健的其他产品也罗列其中,言语中的保健、中药也是挑动了人们本已脆弱的神经,事实也证明,报道一出,大量的网民也是对保健品(保健食品)、中医进行了猛烈批判,实属躺枪。
所以概念不要混淆,不要轻易蹭热点,需要客观观察,独立思考。
来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京报等
联盟信息部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