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二起分别为队员彭从斌、朱惠芳、马里医院骨科病房护士长Modibo、第25批随队翻译胡灿和队员魏建功。
浙江在线-健康网1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战火纷飞、疾病肆虐,是大多数人对马里的描述。特殊的局势和社会环境,使医疗队在这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救死扶伤,用仁心和仁术筑起中马两国友谊的桥梁;他们是文化传播的使者,万里之外,几代马里人的记忆都离不开中国。
马里当地时间1月21日,我随医疗队到马里医院查房,亲历了队员们在这里的一个特殊周末——
马里医院门诊楼外景。
“因为有中国医疗队,我才留下来工作”
浙江省援建的浙江大道,总长400多米,路的两头连接着医疗队驻地和马里医院。当天是周末,因为医院病房里住着病人,医疗队仍然一早赶到医院查房、复诊。
马里医院有3座二层小楼(急诊楼、医技楼、住院楼)、放疗中心和辅助用房,由中国政府2009年援建,2011年投入使用,中国援马里医疗队第21、22、23批队员们,都见证了它的成长。
早在2006年,中国就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承诺,为非洲援建30所综合医院,马里医院就是承诺中的首家综合性国家级医院。现在,这里是医疗队每天的“主战场”。
骨科病房位于二楼,中国医生、随队翻译、当地护士长,是查房的标准“阵容”。一个8人间的病房,住满了当地病人,医疗队队员、台州市立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潘伟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魏建功和在国内工作时一样,一早赶到病房,询问病人的病情,记录生命体征。
查房的护士长Modibo与中国医生合作长达20年,他曾在中国医疗队马尔格拉驻地工作16年。在那里,他早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就支援过马里的魏建功结下深厚的友谊。
Modibo和魏建功在病房里交流病人病情。
两位老朋友一起查房,工作充满默契。Modibo说,魏建功在中国期间,他们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Modibo的办公室里,他翻出了一本中文书,这是此前几批的医疗队队员赠送给他的,他一直妥善保留着,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20多年来,中国医生教给他很多有用的技能。他认为马里医院非常需要骨科医生,他们离不开医疗队。
中国捐赠给马里的眼科仪器。
同样在医院加班的,还有马里医院总监dembele先生。医院总监,相当于国内医院的医务科主任,掌管着医院的大小事务,也是与中国医生打交道最多的人。
刚走进dembele的办公室,得知我是中国来的记者,他赶紧竖起大拇指,用几个中文单字说:“中国医生,好,好,好!”
dembele在马里医院工作了8年,期间与4批中国医疗队合作过,他依然能准确地说出每一任中国护士长的名字。他告诉我,中国医疗队给马里医院带来了全新的设施,中国的护士长手把手地教会当地护士如何维持病房整洁,如何缝合病人的床单,如何做到规范化管理……
dembele打趣道:“如果没有中国医生,我不会留在医院工作。”在采访结束前,他还表达了自己想到中国进修、提高医疗管理水平的愿望。
记者与中国驻马里大使陆慧英。
“这里的人们会唱《东方红》”
当地时间20日下午,与队员们结束义诊后,在医疗队帮助下,我们拜访了中国驻马里大使陆慧英和中国驻马里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张胜斌。
陆慧英说,马里目前的安全形势依然很严峻,在如此不安全的情况下,中国援马里医疗队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陆慧英在马里工作的3年期间,医疗队的救死扶伤、无畏艰险令她十分感动。令她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11月,马里首都巴马科丽笙酒店发生恐怖袭击事件,3名中国同胞遇难。时任第24批医疗队队长、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清晨接到大使馆的电话后,立即出动,与大使馆一起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一天。
医疗队队员下村义诊时带了自拍杆,孩子们都非常好奇。
“这么多年来,中国医疗队不仅救死扶伤,还在遥远的马里传播着中国文化。”陆慧英说到一个令自己十分惊喜的小细节,刚到马里工作时,她遇到马里当地的官员,他们随口就唱起了《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中国歌曲。他们告诉陆慧英,这些歌曲都是自己小时候在村子里碰上医疗队前来义诊时,当时的队员一句一句教会他们的。
张胜斌也有同样的感触。一些马里当地的外教官员告诉他,至今都记得中国医疗队到村子里播放露天电影,《小兵张嘎》《地道战》等老电影,和医疗队甘于奉献的精神一样,定格为一代又一代马里人的中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