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来自搜狗公司的机器人“汪仔”现身,它其实早已横跨综艺娱乐与医疗健康两大领域,既是综艺节目《一站到底》上的固定班底,也是“搜狗明医”的幕后真身。
事实上,这样的跨界混搭在机器人领域早已经不算罕见。去年,就在同一场地,把医疗人工智能玩得风生水起的沃森机器人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在诞生之初的时候,它同样走过了这么一条跨界之路。
从当初的人机抗衡到如今对生命的救助,沃森的功能迁移之路的的确确用了将近五年。
2011年,一位特殊的挑战者出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档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的舞台上,这是沃森在世人面前初露头角的场景。
最终,这个电脑屏幕上头顶光环的蓝色地球仪以 77147的总分,实力碾压了号称《危险边缘》历史上最成功的两位选手,远远领先21600分和24000分。
节目中的大放异彩加速了沃森的功能开发进程。2015年,IBM的技术员们推进了沃森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随后又马不停蹄地给他紧锣密鼓地追加了法律和金融监管等功能,并打算在未来进入到更为宽广的商用领域。
据统计,目前沃森机器人已经在35个国家17个产业领域开展应用,在我国的9个省份24个市34家三甲医院已陆续应用沃森机器人。
2017年11月13日,中国首个沃森教学示范基地落户浙江。而在此之前,浙江省中医院作为全国首家沃森联合会诊中心的使用地,也已经正式运行这套系统将近一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里,这位“歪果机器仁”到底“闯荡”得如何,浙江在线记者去浙江省中医院探了个究竟。
给医疗做减法,给技术做加法
人工智能辅助医疗未来可期
普通的胶囊内镜检查在人体内漫游的时间往往要持续整整7~8个小时,如果事后没有任何筛选工作,看片时间经常要耗费1~2小时。
如何缩减一台胃镜手术过程中的繁琐工作量?这几乎是每一位消化科医生正在思考的难题,也是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吕宾教授期待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能够做到的。
去年年底,浙江省中医院引进的这台人工智能机器人“沃森”被称为医疗界的“阿尔法狗”。因为具有高强度的学习能力,它能够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搜罗可供使用的诊疗方案,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个人化医疗服务。
“这是技术的进步也是人学习能力的解放。”在吕宾教授看来,“沃森”机器人相当于医生们的一位机器助手,它的出现让诊疗变得更加方便,也让患者的看病体验得到了提升。
沃森的学习能力到底有多强?
看看它的阅读速度你就知道了。短短7秒钟的时间,你可能半页纸都没有看完,但人家已经能够阅读3469本医学专著、248000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1540次实验数据、106000份临床报告。
更为神奇的是,在阅读之余,它还能够根据医生输入的患者信息,优选出一个最佳的个性化建议方案、几个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以及不推荐的方案,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将专家组制定的治疗方案与沃森系统建议的方案,进行比对证实,沃森能够为肿瘤专家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有益补充,成为浙江省中医院专家们的得力工具和助手。
沃森是怎么工作的?
医生把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以及治疗相关的信息输入,几秒钟之后,沃森就会给出治疗建议,分别用三种颜色表示:绿色是推荐方案,橙色是参考,沃森觉得合理但要慎重考虑,红色方案不推荐。
“这在晚期胃癌患者的化疗方案选择中优势是相当明显的。现在,有很多治疗方案在研究中可能已经被证明无效,但临床中因为不了解仍然会使用,这个时候沃森因为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就能够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吕宾介绍。
事实上,早在来中国之前,“沃森”机器人的脑袋里就已经塞进了200本肿瘤领域的教科书,290种医学期刊和超过1500万份的文献资料。
经过一年的学习,它的数据库中又增加了不少中医诊疗方案,从彻头彻尾的“洋医生”摇身一变成了中西医混搭的综合型“医疗机器人”,不仅业务能力提高了,还更加接地气了,已经先后为200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而对于沃森这一年以来实际的工作运转,吕宾是这样评价的:“现在,医院里只要是碰到了疑难杂症的病例,就免不了要找沃森机器人帮忙。目前,它已经能够为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患者提供服务。”
沃森的优势在于它的记忆能力更强,存储容量更大,受外界干扰的程度更低,也更容易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诊疗服务。
“对于中晚期癌症患者来说,外科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必须面临着靶向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多种后续方案的选择。”吕宾介绍,在沃森之前,MDT多学科会诊做得就是这样一项工作,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
而沃森的出现则放大和加速了这一过程,备选项更多了,结果也更加准确。当然了,由于投入时间还不够长,沃森仍然存在样本存储量不足、患者接受度和知晓度不高以及使用费用较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都有待后续去进一步解决。
机器人给你看病是种啥体验?
10秒钟就能检测出罕见病是真事
说了这么多,那么用机器人给人看病到底都是怎样一种感受呢?只要10秒钟就完全足够了。
此前,在日本东京大学,沃森就曾经为一名60岁的女患者确诊罕见白血病,也为她以前尝试的各种疗法成效都不显著找到了解释。
“不过,人工智能还不能取代医生。”虽然对沃森的功能强大赞不绝口,但吕宾在采访过程中仍旧反复提及这一点。
“只有拥抱高科技才能进步。沃森通过大量记忆简化了看病的繁琐程序以及犯错的机会,是医生的得力帮手。它能够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并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但不能够代替医生做决策。”吕宾表示。
此前,在一位晚期胃癌肝转移患者的MDT讨论中,专家在是否手术切除病灶上意见不一就曾咨询过沃森,最后得到的反馈是不建议手术。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沃森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由于中西方生死观存在差异,这在国外看起来理所当然的结果,放在国内可能难以接受。“中国人面对晚期肿瘤的观念还是要想尽办法治,所以说单靠沃森自行判断并不完全行得通,还是需要医生综合各方意见进行诊疗。”吕宾说。
已经在省中医院乳腺外科工作9年的顾锡东是医院里首批应用沃森机器人的医生之一,他同样认为医生虽然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体,但与患者很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人文关怀,这与冰冷的机器不同。因此,沃森机器人无法取代医生,但能帮助医生分析海量医学文献并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