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皮肤,鼓鼓的肚子,消瘦的四肢……小小的他们承受着生命之重。对于终末期肝病患儿来说,肝脏移植是他们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
为了发挥各自特长,促进儿童肝移植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打通医院资源和业务,就儿童肝移植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9月30日上午,签约仪式在浙大一院举行。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与浙大儿院院长舒强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成立了儿童肝脏移植联合中心。
根据协议,双方将按照“有计划、三步走;有重点、稳推行”的形式在儿童肝移植临床诊疗水平、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处理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开展长期的合作与创新,共同推动浙江乃至全国儿童肝移植的发展。
据了解,在儿童肝脏移植手术中,约46%~63%的病例是由先天性胆道闭锁引起的。浙大儿院院长舒强教授表示,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因肝内外胆道出现阻塞而导致淤胆性肝硬化并最终可发展为肝功能衰竭的疾病,发病率约为1:15000,好发于亚洲,我国每年新增病例约3000例。这些患儿发育缓慢,全身金黄,虽然葛西手术可以缓解部分孩子的症状,但大部分孩子最终还是肝硬化进展,继而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如果不进行移植手术,很快会因为肝功能衰竭而死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患有肝脏相关的先天性代谢疾病的患儿也需要进行肝移植。
然而,由于儿童供体短缺,大多数患儿不能得到合适的供肝。“儿童肝移植最佳的供体也是同龄儿童的肝脏,但这样的机会非常小。” 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教授介绍,目前大部分都是活体肝移植手术,也就是从父母或亲属身上取下一小块肝移植给孩子;也有部分来自成人器官捐献,一块成人肝可以分别移植给成人和儿童两个受体,但供体不能有脂肪肝等疾病,所以肝源非常稀缺。
而且,儿童肝移植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血管和胆管又细又密,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因此需要非常精湛的技术。
同时,由于国内很多移植中心对儿童肝脏移植围手术期管理处理、术后免疫机制使用规范等方面经验欠缺,尚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且儿童生理解剖结构与成人也不尽相同,手术方式也有差异,儿童肝脏移植的开展相对落后。以2016年为例,全国共完成497例儿童肝移植,远低于实际需求量,仍有许多患儿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肝移植治疗和康复。
浙大儿院是国内最好的综合性儿童医院之一,在这里,每年有约100例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患儿,其中有60%~70%需要进行肝移植,但由于暂无进行儿童肝移植手术的资质,以往,大部分患儿在确诊后都去了省外手术。浙大一院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肝移植中心,以及一流的肝脏移植技术、管理经验和医学人才,早在2001年就开展了儿童肝移植手术,但儿科成立时间较短,病人来源受到制约。
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此前,两家医院已经陆续开展了合作。上个月就有一名6岁的儿童,因为乱吃感冒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被送到浙大儿院急诊,当时情况紧急,手术迫在眉睫,儿院专家与浙大一院专家联系,最终由浙大一院的专家为患儿进行了肝移植手术。目前,孩子恢复良好,不久就可以出院了。还有一名13岁男孩,在浙大一院进行肝移植手术后,转送到浙大儿院进行术后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快儿童肝移植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通两家医院的平台、资源与人才,打造儿童肝移植联合中心势在必行。”两家医院的院长都认为,此次“牵手”,能发挥各自特长,整合优势资源,为浙江及周边地区肝衰竭儿童带去新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在儿童肝移植联合中心成立初期,对需要进行肝移植的患儿,浙大儿院将承担首诊、术前评估、术前治疗等工作,再转到由浙大一院,由两院专家联合制定手术方案并进行手术。
对于这次合作,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朱慧表示,希望双方相互指导、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在诊疗合作的基础上,将儿童肝移植技术与学术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为教学与人才培养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