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余杭区疾控中心专门召开“美沙酮维持治疗暨社区工作者心理辅导技术培训班”,70余名专职戒毒社工参加了当天的培训。
浙江在线记者采访了其中两名经验丰富的禁毒社工,分享他们如何帮助瘾君子脱离毒品“心瘾”的心路历程。
戒毒社工徐建:让戒毒者远离“毒友圈”,重建幸福家庭
今年40岁的余杭人杜立(化名),曾经是一名工程项目的老板,生活算得上宽裕,然而,由于交友不慎,在朋友的怂恿下于2009年开始吸毒,并染上了毒瘾。
从此,杜立的生活陷入了泥潭,身上应有的男人的锐气和豪气早已消磨殆尽。
摆脱不了毒瘾的杜立于2010年底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责令社区戒毒三年。
“戒毒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大部分戒毒人员都曾下定决心好好戒毒,不再沾毒,但复吸的阴影也会一路相随。”从事禁毒社工已多年的余杭街道禁毒办社工徐建告诉记者。
“首先要跟杜立签订一份戒毒协议,让戒毒者按照协议中的要求坚持戒毒。”徐建说:“但我们知道,仅仅依靠戒毒者自己的决心是很难做到的,需要做好监督工作。”
想要彻底戒毒,首先就要与毒友圈子彻底断绝来往。戒毒的人员一般身体已经脱离对毒品的依赖,但心理上仍然有瘾,一旦出现情绪波动,如果恰好有毒友来联系一下,就很容易复吸。
“除了正常的戒毒接触,每个月我们都要去做一次家访,了解戒毒者的戒毒状况,评估戒毒疗效。”
“对戒毒社工,很多戒毒人员都是排斥甚至抗拒的,就像杜立,刚开始戒毒的时候,一听说我是社工,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意让我上门,更不愿意和我交流。”
一方面,他们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以往是那么的风光无限,现在却堕落到如此地步。”
另外,一旦染上毒瘾,这些吸毒者很少有其他朋友,被社会和家庭边缘化,因此对毒友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感,社工的介入能起到倾听者的作用,让其感觉到有人能够理解他,而不是被指责。
徐建告诉记者,第一次家访杜立时,摆在面前的是杜立用来上吊自杀的白布条。“活得没意思。”是不少戒毒人员不时冒出的想法。
“在戒除心瘾的艰难道路上,戒毒人员需要一个可实现的目标作为动力,才能抵御复吸的强大诱惑力。”
自从染上毒品,杜立与妻子的矛盾也日渐激化。徐建发现,杜立最大的希望是挽留妻子,并愿意为了孩子去承受压力,学会承担,不轻易放弃自己。
与其妻子面谈中,徐建了解到妻子并不是与杜立完全没有感情,只是怨恨毒品,埋怨杜立的无所事事,这一切让她感到无望,才想与杜立离婚。
徐建通过“叙事疗法”等来增强杜立戒毒的信心,改善他们夫妻感情。杜立也自己主动服用替代维持治疗药物美沙酮,并逐渐减少对美沙酮的依赖。
他的坚持和努力,妻子都是看在眼里,之后就没有再提及过离婚的事。
如今,杜立已经成功戒除毒瘾,回归了社会,还和徐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心理医生黄平波:心灵感动,让戒毒者赢得亲人关爱
“对于戒毒者而言,家庭的亲情关系会对其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社工黄平波告诉记者:“大多数复吸者的家属都采取对其放弃的态度,而家人的放弃则会让戒毒者自暴自弃。”
黄平波的“正式”身份是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心理医生,也是余杭区心理协会的会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做了一名戒毒社工。
“希望可以通过与戒毒者及其家庭的交流,搭建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戒毒者以前可能会常撒谎,身边的亲人就选择不再相信他们,戒毒者会认为自己努力了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就没有动力去抵制毒品的再次诱惑。”黄平波说,社工的工作就是要给戒毒者和家人做心理沟通,加强双方的理解。
40岁的阿华(化名)曾因吸食海洛因三次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但他告诉黄平波:“我虽然吸过毒,但我也渴望亲人的关爱。”
多年的吸毒生活,使家人对他失去了信心,10年来与家人几乎都没有什么交流。有两次进戒毒所戒毒,家人都没有去看望他。
当黄平波联系他的母亲时,母亲出乎意料地说:“很希望你们过来,只要你们能够帮助他”。
虽然就这么一句话,却能感知到虽然林强吸毒多年,家人和他有了很深的隔阂,但是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已经放弃了他”。
家访让阿华和家人得到了很好的沟通,阿华主动提出,每个月随机抽时间给他做尿检,并做一份证明给妈妈看,他要用实际行动重新赢得了妈妈的信任。
至今,黄平波已经家访过几十名戒毒者,用细心、耐心和诚心,打动了一位又一位戒毒者。帮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每次家访的时候,我都会对戒毒者说,‘今天很高兴见到你’。但更希望半年、一年之后我们不再见面。那说明,你已经成功戒毒了。当然,以朋友的身份再次找我聊天我是很欢迎的。”黄平波笑着说。
“我是一个卑鄙的吸毒者!现在,我很后悔,我吸毒太深,再三考虑,唯有选择死亡来解脱自己污浊的躯体和灵魂,愿以我的死来告诫我的同龄朋友们:‘小心呀!千万不要靠近白色的魔鬼’!”
这是一名吸毒者留在遗书上的一段话,也是余杭区美沙酮治疗门诊陈青华主任给戒毒者分享的一句话,她说,这不仅是一条年轻生命对吸毒的总结,也是对所有人的告诫与呐喊。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远离毒品,更能积极参与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