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创立“全球应对机制”,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警告:携有寨卡病毒的蚊虫在非洲绝大部分地区、欧洲南部部分国家以及主要包括南亚国家在内的许多亚洲地区均有出现。
记者从杭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生输入性病例。但是也要提醒大家,春节期间出境旅游,准妈妈或准备怀孕的夫妻请谨慎选择出游地。市民到寨卡病毒流行地区旅行时,应注意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尽量避免被蚊虫叮咬。
那么,寨卡病毒感染疫情如何,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通过什么方式传播,感染后对人的危害性有多大……对于市民关心的这些问题,记者请教了杭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的专家任晓宾医师。
寨卡病毒感染疫情形势如何?
世界卫生组织1月25日发布警告称,寨卡病毒或将蔓延到美洲几乎所有国家。到目前为止,美洲23个地区已发现这一病毒。这表明寨卡病毒在地域上呈快速扩大之势。其中巴西疫情最为严重。截至1月17日,巴西的寨卡病毒感染人数约为150万人。2007年和2013年首次在太平洋报告发生寨卡病毒病疫情(分别在雅浦岛和法属波利尼西亚),2015年在美洲(巴西和哥伦比亚)和非洲(佛得角)报告发生疫情。
寨卡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与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近亲。这是一种新出现的蚊媒病毒,1947年,它首次在乌干达通过丛林黄热病监测网络在恒河猴中发现的。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受到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到人,这主要涉及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它与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蚊虫相同。另外,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性接触在人际间传播,但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寨卡病毒感染后有什么危害?
各类人群包括孕妇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在有寨卡病毒流行的地区生活或前往这些地区旅行会增加感染风险。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患者可能对该病毒具备免疫能力。
寨卡病毒的潜伏期,即从接触病毒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并不为人所知,可能为几天。疾病症状与诸如登革热等其它虫媒病毒感染类似,包括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这些症状往往较轻,2~7天自愈。寨卡病毒病还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但近期在巴西出现的疫情中,当地卫生当局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然而,在解释婴儿小头症与寨卡病毒之间的关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调查。
寨卡病毒感染后应如何治疗?
寨卡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发病后主要依靠对症治疗和休息,症状一般持续2~7天自行好转,无需住院治疗。目前尚无疫苗用于预防。如果你近期曾在有寨卡病毒病的国家或地区居住或旅行,并出现了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应考虑感染寨卡病毒病的可能。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后,及时前往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就诊时向接诊医生详细描述旅行史及蚊虫叮咬史,便于医生做出诊断。疾控部门接到报告后,会立即对患者血液标本开展检测,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国家旅游安全吗?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并不建议就美洲国家的寨卡病毒病疫情采取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措施,我国也未发布旅行限制的建议。防止寨卡病毒感染的最有效保护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驱虫剂灭蚊;穿浅色的长袖衣服和长裤,使尽可能多的身体部位得到覆盖;采用纱网、门窗紧闭等物理屏障;在蚊帐内睡觉。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将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地方。应当特别关注幼儿、患者或者老年人等对自身进行适当保护的人员并对其提供帮助。
杭州已经密切跟踪疫情进展 并配备相应的检测试剂
目前杭州市疾控部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1、密切跟踪全球的疫情进展,及时开展风险评估;2、开展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诊疗能力和报告意识;3、加强实验室技术准备,已经配备相应的检测试剂,确保发生输入性病例后能第一时间开展检测;4、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清除蚊虫孳生地;5、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普及防治知识,尤其是针对出境旅游人员,外出旅游要防止防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