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百年校庆。不少校友、合作企业为回馈学校,纷纷捐资助教。其中,有一笔20万的捐款,虽然数额不大,但背后的故事让人暖心。
捐助者叫李供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4届毕业生。十年前,因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最后迟了一个多礼拜才到校报到。后来,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
如今,他饮水思源,拿出20万——这接近他公司今年利润的1/4,在母校设立奖学金,帮助像他这样差点因学费与大学失之交臂的学弟学妹。
考上了大学
但近万元的学费对他来说太沉重
李供财,现是宁波一公司总经理。这次,他特地从广交会赶回来参加母校百年庆典,陪同他来的还有妻子和儿子。
看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再想起自己的经历,他感慨万千。
1982年,李供财出生在台州的一个农村,家中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养育三个儿子,让这个地道的农民家庭捉襟见肘。
因为没钱,从读小学开始就拖欠学费到高中毕业,他听得最多一句话就是,“下个星期再不带来学费,书不要来读了。”懂事的他,只能把这话吞进肚里默默消受。
生活尽管坎坷,但家里还是让他读完了高中,两个哥哥早已辍学。
2001年,他考上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实用英语专业。
近万元的学费,对他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他的父母为此寝食不安,母亲背地里偷偷流泪。
“我知道,不是父母不想让我去读书,而是真的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李供财说,当时他已经打算去一家化工企业的工作了。
9月15号,是学校开学的日子。当时的班主任江华凤迟迟不见新生李供财报到,就给李供财家里去了电话,得知他是没钱交学费后,江老师没有放弃,每天晚上都打去电话,劝说他一定要来读书,“只要你有来宁波的车费,学费的问题会解决的。”
正是因为老师的这句话和她的坚持不懈,他怀揣着家里仅剩的两千多元钱,来了宁波。
“我后来问过江老师,为何持续不断给我打电话,江老师说,不想看到自己的学生失学。”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直印在李供财的脑海里。勤工助学、老师帮助
让他顺利度过大学生涯
李供财到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交学费。考虑到他家实在贫困,学校领导亲自向银行沟通,在最高额5000元的基础上多批了2000元的助学贷款,再加上李供财自己所带的2000多元现金,勉强凑齐了9600元的学杂费。
钱都交学费了,怎么生活?国际交流学院的王联晓老师看他为人老实,就把他招来当助理。帮忙收发文件、招生,给外教老师做一些简单的翻译,每个月能拿到300元的勤工助学金。
钱不多,但省吃俭用,够支撑他一个月的生活费。李供财的坚强努力,很多人都看在眼里,毕业时王联晓就伸出了援手,替他还清了欠着学校的1700元,帮助他顺利毕业。“这两位老师,可以说是我的大恩人,没有他们我没法完成学业。”
现在,逢年过节,李供财经常会去看望两位老师。出差回来,不忘给老师带点小礼品。
毕业后创办企业
主动捐资助教,不想有人因学费失学
2004年,李供财毕业,进入宁波一家大型外贸企业从事焊接产品的销售工作。
他深知,接下来的路完全是靠自己走了。
凭借着自己在勤工助学时掌握的外语本领以及踏实肯干的吃苦劲头,短短两年多,他的收入也从最开始月工资600元逐步增加到年薪10万。
在感觉即使跌倒也不会拖累父母后,有更大梦想的他,决定自己创办公司。2007年,他成立了一家从事焊接产品出口的公司。如今,他的企业年销售额逾千万,每年利润七八十万,业务遍及世界多国。
在自己事业有所成后,他觉得终于有能力来回馈母校了。
去年年底,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向广大校友发出号召,回校参加百年校庆。
李供财趁此机会,主动提出给过自己帮助的国际交流学院捐助20万奖学金,来帮助家庭贫困的学弟学妹。
“我自己是这样来的,深知没钱读书的苦,所以希望尽可能多的帮助有需要的学弟学妹们。”
李供财表示,今后他会根据自己的能力,继续资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