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社会新闻

政府花6万元为村民建免费市场 开门5天村民撤出

2014-10-21 来源:121健康网

土货市场门口,摆满了甘蔗摊。

为了解决路边摊问题,10月11日,金华永康石柱镇特意开设了一个土货市场,供路边的蔗农们免费设摊。

没想到,才过了两三天,蔗农们全都扛着甘蔗跑出来了。宁愿蹲在市场门口,也不愿进去。

开门不到一周,这个2000平方米的土货市场已成了附近居民的晒谷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土货市场没人设摊,成了村民的晒谷场

这个土货市场全名叫“石柱土特产自产自销”市场,位于永康市石柱镇石柱村330国道和S322省道交叉口。从这个三岔口出发,可以从永康走S322到缙云、仙居,或者走330到温州。车来车往,很热闹。

昨天上午11点,钱江晚报记者来到这个新开的市场。只见市场附近的马路边上,摆了20多家甘蔗摊。但是,在这个近2000平米的市场里面,却不见一个摊主,全是晾晒的稻谷。

老孙是石柱镇的居民,他和老伴运了一车稻谷到市场晾晒。他告诉记者,这个市场前几天才开门,本来是给附近路边卖甘蔗的摊主用的。

记者看到,在铺开的稻谷下面,是一个个用白漆划成的摊位,一共有28个编号。每个摊位上都有一个木架子,用来摆放甘蔗。

“我们也知道这里不能晒谷子”,但是蔗农们不愿意在这里摆摊,场地空出来了,这几天天气又好,老孙就和老伴将家里今年收获的1000多斤稻谷全拉了过来。

在市场里摆摊3天,1根甘蔗也没卖出去

放着好好的市场不待,为什么情愿守在路边呢?

王周兴的路边摊就在市场门口。他今年70岁,石柱镇妙端村人,种了30多年甘蔗。

他说,在这个三岔口摆摊卖甘蔗的,大多是石柱村、妙端村、下杨村等5个村庄的蔗农。

今年,王周兴种了2亩甘蔗,产量估计有9000斤,收入3万元。这些甘蔗,不到两个月,就能在马路边卖掉。由于长久摆摊,他对路边市场状况十分了解,“这里的甘蔗2/3是去缙云、仙居的人买的,另外1/3是去温州的人买的。”

他说,到永康买甘蔗的人比较少,但是这个土货市场正好开在330国道回永康一侧的马路边上。“甘蔗这种东西是可吃可不吃的,看到就买点,没看到就不会买。集中到一起,散客就没了。”

他说,如果放市场上卖,他今年的甘蔗“卖一年也卖不掉。”

此前,他也在市场上设过摊,他的摊位在市场中间,“门口的摊位还能卖掉一点,我3天下来1根都卖不出去。”

领导暗访觉得路边摊太危险,镇里开始规划市场

昨天中午,记者也注意到,目前20多家甘蔗摊子并不集中,而是散布在三岔口的6条马路边上。

新设立的土货市场,比公路路面高出近1米。而且,面向公路这一侧,是一面近2米高的墙,很难看出里面是卖什么的。

为什么会开这样一个土货市场?相关部门之前是否进行过调研?记者跑到镇政府,分管的领导不在,只能打电话问。

石柱镇副镇长吕伟亮一听这事,也着急上火。他说,石柱镇是农业大镇,为了让蔗农们有地方售卖,由镇里出资,设立了这个简易的土特产自产自销市场。

不过,主要原因还是路边市场不安全,“影响交通,影响镇容镇貌。”

石柱镇石柱村副支书应琼玦说,今年5月份,金华市的主要领导暗访时,发现这个三岔路口有这么多路边摊,觉得太危险。此后,相关部门开始规划这个市场。

“5月份开始讨论,一直在考察市场的选址。”应琼玦说,当时有3个地块供选择,除了目前这个地址外,在这个市场马路对面以及对角线位置各有一个地块也纳入考察。

目前选择的这个市场,以前是一个轮胎店,“三改一拆”时取缔掉了。这块土地属于“自有耕地”,其他两块土地属于不能轻易动用的良田。因此,她认为目前的场地已是最好的选择。

蔗农和工作人员“打游击”,镇里表示会完善市场建设

因为原来就有场地在,浇了水泥地,拓宽通道,市场建成总共花了6万元。

吕伟亮说,为了引导蔗农们去市场售卖,目前市场免收摊位费,还给每个摊主免费派发一个垃圾桶。

尽管镇里做了这么多事,蔗农们还是喜欢守着路边摊。

蔗农们告诉记者,市场刚开通时,由于有工作人员在监管,他们的确去市场里摆了两三天。但是,因为生意太差,现在已经全部搬出来了。

即使在前几天,他们也不是一天到晚呆在那里。

“中午工作人员下班了,我们就移出来。下午下班了,我们又移出来卖两个小时”,好像打游击一样。

面对这种情况,吕伟亮说,暂时的措施是镇里会加强巡查。

至于未来。他认为,如果所有蔗农都集中到市场,一开始蔗农的生意是会差一些,但等“市场培育好后,生意会慢慢变好的。”

应琼玦说,接下来市场还将进一步完善,比如将围墙拆掉改成栅栏,让更多的过往司机看到这个市场。

记者手记

建市场,本是为蔗农办的一件实事。不过,不是蔗农不领情。在采访中,蔗农们都知道,镇里的出发点是好的。问题是,这么做,卖不出甘蔗。

蔗农们靠卖甘蔗为生,如果卖不出甘蔗,你让他们住宾馆,他们也不会乐意。

那么,问题在哪里?市场选址时,有没有经过科学、详细的调查论证?在镇里监管下,蔗农真的搬进市场,又能不能经受住考验,保证人气客源。

市场开门一周,就成了晒谷场,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至少可以说明,解决马路市场,划块土地,建个市场是不够的。

很多工作,在建市场前要做。建好市场后,要做的工作或许更多。希望这个市场经过改进,能让蔗农们心甘情愿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