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因脑卒中导致右侧肢体偏瘫的谢大伯被家人送到浙江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但他总这样沮丧地和治疗师念叨。尽管经过一个疗程的综合康复治疗,他已经能独立步行了,但脸上仍一筹莫展。
看着丈夫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一直在旁陪护的魏阿姨也感到疲惫和无奈,“以前我们家的事都是老谢做的,本来那么有精气神的人,现在这么颓废,怎么开始新的生活啊!”
“像这样对康复缺乏信心的,在刚开始康复治疗的偏瘫患者中比较多见。”在浙江医院康复治疗中心主任林坚看来,康复治疗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心态才可能加快康复速度。
先定一个小目标:生活自理
“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
为了鼓励谢大伯打开心结,康复治疗团队为其他量身定制”了一套作业治疗方案。
什么是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由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评价、治疗和训练的过程。
首先,是确定一个共同目标——生活自理。但是谢大伯很快遇到了难题,“几十年来用惯的右手,现在瘫痪了要怎么洗漱、吃饭呢?”
对此,作业治疗小组的组长周惠婷治疗师模拟谢大伯右侧偏瘫的状态,准备了一套“左手带右手,双手共用”的训练方案:右手压着、左手扭转拧干毛巾,左手带动着右手用毛巾擦脸,右手摁住牙刷、左手挤牙膏,单用左手穿起衣服并脱下……
慢慢地,谢大伯学会了双手配合着洗漱、穿衣,且越来越熟练,速度一次比一次快,人也渐渐开朗。而他康复时最爱听的歌,竟是周惠婷推荐的“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
走,上小超市卖水果去!
“生活能自理后,接下来就是帮助他重返生活、融入社会。”周惠婷介绍,谢大伯虽然能在病房走动,但发病后近半年内几乎从未独自到真实环境中步行。因此,他们设计了“陪谢大伯去医院内小超市买水果”的作业活动,因为浙江医院占地面积比较大,从病房到小超市大概有500米路程,适合他目前的训练强度。

这天下午,谢大伯迈出了病房,缓慢穿过路口,上坡,下坡,跨过减速带……以前看来再简单平常不过的动作,对于谢大伯来说都是不小的难关。
耗时10分钟,谢大伯终于到达医院小超市,看到热情招呼的超市售货员,他的心情终于舒缓下来,说道“以后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是该多开口问问边上的人,不要怕难为情”。

现在的谢大伯,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有了很大改观。
“并不是每个卒中患者的功能都是可恢复的,有些患者的肢体功能是不可恢复的(特别是手功能),而且即使功能恢复了,生活依旧无法自理。”林坚主任说,作业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将已恢复的功能转化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树立重建生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