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记者为此采访了浙医二院感染科主任王选锭教授,王教授表示: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超级细菌”没那么可怕,不仅大多可以治而且有些不用药也能治。

什么是“超级细菌”?没得治了吗?
在《嘉兴男子感染超级细菌 全球30%患者因此丧生》的新闻中,70多岁的嘉兴老徐感染的是一种叫“CRE”细菌,学名“耐碳青霉烯类的肠杆菌科细菌”,从医院的化验单看,日常我们用的一些头孢类、左氧氟沙星等以及王牌抗菌药碳青霉烯对它都显示耐药。
根据今年2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列有12种耐药性细菌的清单,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肠杆菌科细菌为第一队列,是属于最需要开发新型抗生素的。

那嘉兴的老徐真的是感染了“超级细菌”?
“在医学上是没有‘超级细菌’的说法的。”浙医二院感染科主任王选锭教授表示,“超级细菌”是一种社会化的称呼,而在医学上是按照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进行专业分类的,其中多重耐药、广泛耐药的细菌都可以归类为社会上所谓的“超级细菌”,其实称为“超级耐药的细菌”更妥些。
“这份清单不是为了用超级细菌来吓唬人们,而是提醒抗菌药物使用人员、科研人员和制药公司,他们优先应该做的是什么。”而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首次发布类似清单时也强调了这一点。
那万一感染了超级细菌是不是没法治了呢?
“耐药并不代表无效。”王选锭教授表示,就算确定是感染,完全耐药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等,或者在现有可以选择的药物里进行组合,还是完全有希望治愈的。包括这次嘉兴老徐感染的“CRE”。
“超级细菌”死亡率很高?我们还有办法阻挡“它们”吗?
“超级耐药的细菌确实越来越多了,在实际医疗环境中我们发现最多的其实是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王选锭教授解释,很多所谓的“超级细菌”在医院里长期存在,有个共同特点是生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都很强,容易发生接触传播,因为经常出现在病人身上,反复被抗生素使用所选择,最终出现了很强的耐药性。”
“但往往耐药性越高,毒性越低。也就是对人体的危害其实是越来越小了。”
虽然部分耐药菌确实还有一定的毒性,但是病人在感染了细菌之后的死亡率实际上很难单一地归结于完全是细菌感染造成的。所以对于“超级细菌的高死亡率”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发生细菌感染死亡率最高的反而是敏感性最高的一些细菌感染,比如野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等,因为越是敏感的细菌往往毒力越强。
王选锭教授提醒,虽然“超级细菌”在临床上发现逐渐增多,但医生首先要分析检测出来的细菌是不是真的是该病人的感染责任菌,因为这类菌株很容易发生标本污染,也或者仅仅是存在于感染灶里,但不发生感染,超级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RE在呼吸道、创面分泌物中存在而不感染是非常多见的,因此不能随意就认为是感染而去找抗菌药物;其次,即使是血液、脑脊液等无菌体液检测到这样的细菌,也已证明超过半数是送检的标本污染所致,因此标本的规范采集以及再次规范采集送检进一步验证非常重要;再次,就算是全耐药的确实发生血流感染等,很多也可以通过清除感染源、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达到清除,“自己治自己”,利用人体免疫力打败毒性已经比较低的细菌。
王选锭教授举了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在前年杭州7.5公交车事件中,20多例重伤病人全部都感染了所谓的这些“超级细菌”,实际情况却是伤者零死亡率——只要科学的诊断、专业的抗菌治疗并重视综合治疗,并不会造成死亡,浙医二院的诊治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还能阻挡“超级细菌”吗?
总体来说细菌耐药性在不断发展,耐药菌感染机会也在逐步增长,死亡病例也可能会逐步增加,因此对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我们必须阻挡!
除了今年世卫组织发布的耐药性细菌名单,国家卫生计生委最新发布了10号文,特别加强了对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等“王牌抗菌药”的管控,减少不合理使用,以期降低细菌耐药的发展。
“超级细菌”不会终结人类,但人类必须学会管理“超级细菌”。
延伸阅读:
2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首份抗生素耐药“重点病原体”清单,12种细菌因出现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且对人类健康构成重要威胁,被列入清单。据了解,制定该清单的用意在于指导和促进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点击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