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宁波市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新闻通报会。
记者从会上获悉,从10月17日起,涉及44个市级部门4189项行政权力的“权力清单”将正式向社会公布,这也是宁波市首次对“权力清单”进行公开。各县(市、区)将在10月底前完成网上公布。此次职权清理,市级部门保留的行政权力精简幅度达到59.45%。今后,政府部门不得在清单之外行使行政权力。
“摸”家底
梳理出来的职权事项共10333项
啥是权力清单?说白了,就是把政府及政府部门行使的职能、权限,通过清单的方式列出来。
晒之前,摸清行政权力的全部家底很重要。
通报会上,宁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宁波市编委办主任孙国茂坦言,“这次,我们等于说是把所有的家底都彻底兜了出来。我们对政府的每一项权力进行界定,把原来表述比较原则的职责进行细化,一项一项梳理,逐条逐项分类登记,不留死角。”
孙国茂介绍,本次划分共为10大类,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奖励及其他行政权力。市政府部门“一报”时梳理出来的职权事项共10333项,包括与行政相对人不直接发生关系的政府宏观管理和内部管理等事项。
“晒”清单
44个市级部门4189项行政权力
政府简政放权,和企业、老百姓关系有多大?举个例子,或许你会有直观的感受。
“跑部门太折腾了!”宁波川景誉机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任元平感慨:2004年创立公司时,为了拿到各类许可证,前后跑了六七个地方,花去大半年时间。更郁闷的是,有时前一个工作人员解释的办理流程,换一个工作人员就说法不一,导致需从头办理。
这样的事情,相信不少人碰到过。说到底,还是政府权力没有放到制度的笼子里。
“晒出权力清单是第一步。”今年4月,宁波市召开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会议。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子跃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政府部门存在职权事项过多过泛、职能履行不到位、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要勇于“向自己开刀”,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民间活力的“加法”。
根据当时制定的时间表,10月底,市和县(市、区)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向社会公众公布。
这份清单涵盖44个市级部门4189项行政权力,其中市级部门保留的行政权力3327项,实行属地管理的行政权力854项,共性行政权力8项。剩下的是市级部门审核转报的277项,虽然不属于市级权力,但为方便企业和老百姓办事,也在网上一并公布。
“掐”时间
权力清单下周见,责任清单年底见
这次向社会公布的权力清单,列明了类别、实施主体、行使层级、实施依据等内容。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基层管理更方便的经济社会管理事项,都选择下放。
各个部门还在编制相应的外部运行流程图,为每一项权力编发“身份证”,并在网上公开,让企业和老百姓清楚地知道办理事项需要经过哪些环节,需要哪些材料,谁在负责办这个事,联系电话是多少,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我们希望,通过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孙国茂说,这次权力清单将和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同步推进。
据悉,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编修以及部门职能调整情况,已公布的权力清单将动态调整和及时更新。12月底前,政府“责任清单”也将对外公布。
更重要的是执行和规范
宁波市首次晒出行政权力清单,这是一项关键的改革措施,从此可分为“清单前”和“清单后”两个时代了。当然,指望一晒而行政权力自然透明、高效运行,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但是我相信,过去曾有的那种遇到具体问题具体事项,行政权力边界不清、部门职责模糊的状况,今后会逐步得到扭转。
当下处在改革的大时代,但是改革千头万绪,该从哪里下手呢?必须是从权力下手!要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可是,要约束权力,首先得厘清权力,明确权力的家底,划出权力的边界。也就是说,要拉出一张能看得懂的单子。
这一点很重要,对一些政府部门来说,别说老百姓弄不清该部门都有哪些权力,甚至该部门工作人员自己都未必搞得清自己有多少职权,因为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行业层面,都有很多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有的相互重复交叉,有的已经废止,有的相互矛盾,这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就会形成乱局。
局面理不清,后果往往就是对部门和个人有利,则都来伸手,对部门和个人不利,则束之高阁。互相踢皮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甚至,一些部门和个人趁乱搞“弹性权力”,“自由裁量”,即向市场乱伸手,搞利益勾兑。
没有一张明明白白的权力清单,权力必然“朦胧晦涩,隐在袖中,隐在暗室”,无法透明的权力,何谈监督呢?
权力清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部门必须依据权力清单而转变职能,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市场,政府部门的职责主要是为市场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为百姓搞好公共服务,不可“越位”,也不可“缺位”,更不能“错位”。
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权力清单出炉了。但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无疑是执行和规范。而唯有可监督,可问责,这张权力清单才能落地生根。(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