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走的是荣格的路子,或许可以讲讲仪式在心理上的意义。
先引述一段河合隼雄的文字:
下面这个故事是荣格从一位名为维尔海姆的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那里听来的。维尔海姆在中国时,有个地方遇到了干旱,连续几个月不下雨。人们求天拜地,能做的都做了,还是没用,只好叫来了据说能呼风唤雨的人。这人来了之后,让人盖一间小屋,然后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待到第四天,起了暴风雨,全村人高兴得不得了。维尔海姆找到这个男人,问他:怎么会这样呢?男人首先说明“这不是我的责任”。又追问他:你这三天都干了什么?男人回答说:“这里的人没有按照天赋的秩序生活,整个国家偏离了‘道’的状态。我来了也就陷入了违反秩序的状态,这三天闭门不出就是等待自己回复到‘道’的状态。然后,自然就下雨了。”这就是他的说明。 (以上引自《心理治疗之路》P11-12。)
这可以说是一个很经典的,接近神话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面,是有其仪式的。这个仪式和拜天拜底的祭祀不同,而是更为深层的,与自然联通的仪式。
回观各文化的习俗,祭祀都不是最为重要的部分。祭祀仅仅是与目标接通的敲门砖,而特定的场所则是接通的桥梁。桥有了,门开了,事情才真正开始。在引用的故事里,小木屋就是仪式的场所,而闭关本身,就是一种祭祀。故事里村民用了自己的方式开展仪式,但缺少了最为关键的部分——村民看到了干旱(失序的表现),却不能明白干旱的原因(失序本身)。
回到仪式是什么的问题上。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仪式只有一个用途:跟上自然,顺应自然。也可以说成获取自然力量。(这里的“自然”更多的是“道法自然”,而非 nature)就这么说估计还是不清楚的吧。一般来说,顺应自然是不需要特意做些什么的。也就是说,当需要特意去做些什么的时候,要么是脱离的自然,要么是到了变化的时刻。
这时候,为了回到自然的轨道上,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甚至改变。所谓的改变,就是舍弃旧事物,迎接新事物。祭祀就是舍弃的一种,表达的是诚意和觉悟。
变化是危险的,因此需要有特定的场所,还需要空出与日常分离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仪式有点像完成变化的茧内蜕变。
最为经典的是成人礼。在过去,每个文化都有各自的,重要的成人礼。这是区分儿童和成人重要而明确的界限,经过了成人礼,个体彻底成人,无论是个体自己还是他人都不再将个体视为儿童。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仪式,一般有严格的试炼和非日常的时刻,以辅助个体完成转变。
可以说,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存在类似的成人礼了。相对的,社会出现了“青春期”现象,允许个体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缓慢成长,宽容期间出现的各种状况。因为社会已经不允许个体脱离日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