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与 B 是同班同学。
A 是一个:聪明,勇敢,挑剔,冲动,固执,刻薄的人
而B 则是一个:刻薄,固执,冲动,挑剔,勇敢,聪明的人。
你看了上面的描述,是否对 A 的印象更好?
其实上述对 A 和 B 的评价是一样的,只不过把形容词颠倒了顺序。
这就是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产生的重要作用。
前面的答案中,@刘念的例子举得很好,可是没有给解释,@李一的解释说出了一部分原因,但我认为不是主要的。详细解释一下:
Allen 是一个聪明,勤奋,冲动,爱挑剔,固执,嫉妒心强的人;
Ben 是一个忌妒心强,固执,爱挑剔,冲动,勤奋,聪明的人;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认为这两人应该得到相同的评价,因为他们的特质是相同的,只是描述过程中的顺序不同。但参与实验的大部分人都会更喜欢 Allen,给予其更好的评价。这是心理学家 Asch 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遗憾的是,我们不是上帝,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对方所有的特质,而是要靠对方一点点展露或是我们自己一点点的去挖掘,换而言之,我们都会受到第一印象的操纵。如果现实的信息呈现方式就是如此,我们也会更喜欢 Allen。
此效应的解释与人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关。个体在知觉他人时,会把他人的动作,言语,表情灯外在的信息加工成好坏,强弱,活跃等特质,我们追求的不是信息的完备,而是对信息的解释要连续一致。一个以英文为母语的人在学汉语时会用英文的思维来理解汉语,反过来,母语是汉语的人在学英语时也会不自觉地用汉语的思维。我们总是在旧信息的基础上去解释新信息,格式塔心理学家更是认为,那些旧的信息提供给了我们框架,新信息所构成的印象要整合到这个框架之中。
如果某人是奸诈的,那么他的聪明就会充满消极意义;如果某人是正直的,那么他的聪明就会有积极意义。Allen 的聪明信息在前,他的固执就会像乔布斯一样可爱,Ben 的聪明信息在后,他的嫉妒心就会把聪明变成一把伤人的匕首。同样的特质因为在第一印象所构成的语境中而具有了不同的含义,所以我认为旧信息对新信息所产生的一个“解释作用”是这个效应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