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慈溪附海镇东海村,有一条乡村小路,路不宽,也就一米左右,却是村民回家的必经之路。近四年来,为了这条路,村民们甚至都感到心力交瘁了。为啥?
原来,在马路的某一段,有一个坑。村民今天把它填上,第二天准会被人挖开。填了挖,挖了填,四年时间,这样的戏码反复上演。村干部也去管过,但弄到最后,也是束手无策。期间,甚至还发生了打架的事。
昨天,多位村民找到本报记者,希望能帮忙解决这一个问题。毕竟,回家的路上有个坑,实在太不方便了。
房子地势太低被水淹
造新房时,她家抬高了地基
马路上的坑,就位于村民王女士家门前。这位王女士,也是最早联系钱江晚报记者的村民。
东海村,顾名思义,所处位置离海不远,因此地势低。几年前发大水,淹到了大腿处,想想都后怕。2010年,王女士家造新房,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把房子的地基整体抬高了。
本来呢,这是一件好事,并不影响别人。可她家房子就位于进村的乡村公路边上,地基升高了,与路面就形成了一个落差。为了走路方面,王女士就运了一些沙子,把这个落差填平了。
可哪知道,第二天起来,门口填好的路,被人挖开了一个坑。
难道有人恶作剧?王女士只好把沙子又往回填,可很快,又被挖掉了。而挖路的人,就是她的邻居。“她把自家门前的路填平了,形成的坡度,恰好就在邻居家门口,人家肯定不乐意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说起来,这不过是一件小事,都是邻居,协商一下就解决了。可是,两家人都挺执着,一家填坑,一家挖坑。一来二去十几回,坑也越挖越深。
记者实验:只需三脸盆水
坑里就能积成水洼
在这件事情上,最不乐意的,当然是其他村民,每天回家都要打这儿经过,路上平白多出一个坑,怎么走?
听说来了记者采访,许多村民都围了上来。
张先生做海产生意,正好骑了一辆三轮车,晃晃悠悠地经过这处坑。实在蹬不上来,他只好下车,用了吃奶的劲,才把装了一车货物的车推上了坡。
“有这个坑在,不要说小汽车,以后怕是连三轮车都不能过了。”老张抹了把汗,气乎乎地冲记者说。
这时候,记者注意到,几个工人正在路上运石子,走到坡前,工人都放慢了脚步,下意识地加了把力,车子才费劲地拱上了坡,但还是发出了“砰”地响声,显得很吃力。
“除了上坡不方便,一下雨,我们就出不去了,不要说大雨了,毛毛雨一下,我们上班都要卷着裤腿,蹚水过去。”村民说。
记者现场做了一个实验:只浇了三脸盆的水,结果坡下面立马积了一个大水洼,两个小时过去,水一点也没见少。
本来是一件小事
邻里之间何苦闹得兵戎相见
就在记者做实验的时候,王女士隔壁忽然冲出来一对老夫妇,“你们在做什么?”见记者只是泼了点水,他们又掉头回去了。
究竟有什么矛盾,四年多不让邻居填路?记者尝试着进了这对夫妇的家,了解情况。
果然,和村民所说的那样,两位老人不满的地方,就是王女士填路形成的坡度,就位于自家门口。
“他们的地方怎么填都行,不要在我们的地方(填)。”老太太愤怒地说,“我们不同意,他们填了,我就要挖。”
对于两家人的矛盾,村里有没有进行过调解呢?
东海村村委一位姓柴的村干部,负责此事。他告诉记者,这件事已经拖了四年,还没有解决,就是因为两家人的矛盾,越闹越深了。
“村民的房子,原先地势都是一般高的,王女士抬高了地势,本来就有矛盾了,后来为了路,还打过架,就成了死结,怎么也解不开。”这位柴姓村干部说,路是大家的,挖路的行为肯定不对,“我们会尽量做好工作。”
昨天下午4点半,记者接到王女士的电话,路再次填平了。村里也给了承诺,会进行监督,“如果再挖路,村里会制止的。”
在这里,记者忍不住想多两句嘴。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什么事情好商量,大家多沟通。你们这么闹,考虑过路的感受吗?给村民造成的不方便,又该由谁来补偿?